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缓释地方债风险: 开正门堵偏门

2017-08-14 20:32:0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上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方向定基定调。从会议内容看,如何就“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市场失序”等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无疑是当前管理层高度关注的重要主题。而这次会议通过新设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目的就在深度探寻债务风险缓释的新路径。

虽然不同的研究机构测算有偏差,但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债务/GDP约在235%~300%间,其规模庞大且明显超过经济水平类似的发展中国家。

鉴于我国独特的政经环境,尤其是政府对经济金融体系超强的掌控力,爆发像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那种债务或货币危机概率不大,但并非高枕无忧。因为缘于债务规模高企以及信用风险累积,将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加大经济金融运行负荷,即使债务风险以静水流深的方式呈现,也并不意味着其不具备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如何在危中寻机、重构债务风险缓释路线图,通过包括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等各种手段争取防范化解风险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近两年三大风险

近期《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明确中国经济金融进入了下行“清算”周期,再次确认了当前经济正步入存量债务风险重整和缓释期。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新设决策性机构、明确地方债终身负责制、经济去杠杆等,就是围绕存量风险缓释构建制度性框架体系,这是决策层历经五年磨练和探索后做出新的战略调整。

在预测新的债务风险缓释路线图前,需要梳理近年来决策层积极试错容错的经济金融风险缓释路线图,以便甄别。

一是2015年的股市。各界一度希望营造股市慢牛行情来优化国内融资体系和市场结构,缓释国内债务风险,但2015年在基本面、技术面因素影响下股市大幅波动,连国家队救市资金也无法全身而退,未能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实现向市场和社会分散和缓释风险。

二是始自2010年的资管风险缓释路线。尽管其含有借助信托模式试图打破刚兑的积极成分,但由于国内缺乏信任交易秩序,大资管模式演变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信用大规模表外输出、跨监管套利的练兵场,在监管层担心风险串联而被动选择市场混同均衡策略的格局下,OTC模式的风险定价和配置无法有效恢复实体和虚拟经济的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