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重拾次贷危机|胡永泰:领导人知道风险在哪里是很大的进步(2)

2017-08-10 15:53:26    胡永泰  参与评论()人

1929年的危机曾致使美国五分之一的商业银行倒闭,前任检察官费迪南德·皮科拉在国会举证说,银行在过度投机中推波助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亦称“1933年银行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为顾客买卖股票债券的经纪业务,以及通过自身账户买卖股票债券的自营业务。直到1999年,该法案被取消,花旗和摩根大通等银行纷纷建立和收购投资银行,大幅提升了资本的杠杆率。银行业投入巨额资产参与赌博,而没有形成现代经济良好运转必须的远见和判断力。

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通过削减利率、印钱购买债券,使得这场休克没有演变成经济萧条。它们标志性的政策,保持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成为这一时代关于宏观经济最大规模辩论的核心问题。华尔街虽然元气大伤,却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已经开始轰轰烈烈地寻找新的利润点。

2008年泡沫破灭以后美国并没有出现重大变革,甚至不如1929年大萧条后罗斯福政府对金融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为什么金融改革没有发生?因为造成金融危机的那些人都还在,量化宽松政策下,他们又吹起了新一轮的股票市场泡沫。

金融危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Never too big to fail(决不“大而不倒”), 不应该允许“大而不倒”,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做到,否则真正的改革不会出现。

第二个爱因斯坦有25%可能性出生在中国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也是正常的,中国国内人口红利已经丧失,现在能够带动增长的只有改革的红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改革应该继续推进,城市化策略必须要变。

现在中国金融机构反腐是好的迹象,否则金融体系就会像一个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炸开。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有很多改革没有做,当前政府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稳定。

朱镕基改革期间把很多没有盈利的企业都关掉了。相较之下,2008年-2009年的应对措施只是大量地发放贷款,不仅没有对僵尸企业下手,还把软预算的行为恢复了,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国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他们应该是了解的,就是什么时候动手的问题,我认为政府是看透了,也了解有什么风险。很多领导是不了解的,比如格林斯潘当时就是不了解的,可以让领导人知道风险在哪里,这是很大的进步。

另一个问题在于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更加自然,让市场、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现在城乡差距太大,由此衍生出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很严重,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别太大。如果有第二个爱因斯坦生出来,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性会在中国,但若是按照中国现在的状况,如果出生在了农村,就不可能成为“爱因斯坦”。(作者系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本文由澎湃新闻记者蒋梦莹采访整理,未经作者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