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潘建伟团队实现千公里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2017-08-10 09:06:39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量子密钥分发(QKD)是一种理论上绝对安全、不可被窃听的加密方法,也是量子通信网络中最先可能商业化的部分。通信者用量子叠加态对信息进行加密,而基于量子不可复制原理,任何窃听行为都会对整个通信系统造成干扰。

自1989年,科学家们首次实现距离32厘米的量子密钥分发以来,学界就在不断探索更远距离的实验。不过,传统的光纤传输损耗较大,而同样基于量子不可复制原理,量子信号无法像其他通信信号一样得到增强,这大大限制了量子密钥分发距离。潘建伟团队运用星地传输,显著降低光子的损耗率,使得相距1200千米的量子密钥分发成为现实。

那么,这种信息加密方式,为什么在理论上是绝对安全的呢?这需要从一篇1984年发表的论文说起。

bb84协议: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

1984年,当时任职于IBM研究中心的本内特(Charles H. Bennett)和当时就职于蒙特利尔大学的布拉萨尔(Gilles Brassard)在国际计算机、系统和信号处理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奠定了首个量子加密协议。基于两位作者的姓氏首字母和发表年份,该协定也被人称为“bb84”协议。

“bb84”协议构想了一种,在理论上绝对安全的密钥传输方法。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个信息发送者Alice,她想发送一串由1和0组成的二进制密钥给信息接受者Bob,同时,还存在一位潜在的窃密者Eve。

在传统通信渠道中,窃密者Eve可以截获Alice传来的密钥,并复制给Bob。这样,Bob并不会察觉到密钥已经被人窃听了。

而在量子通信渠道中,信息是编码在光子的偏振态上的。所谓的量子,是物理学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首次提出。比如,光子就是量子性的,不存在“半个光子”的说法。

现在,我们假设存在两台机器A和B,A机器可以产生垂直偏振(记为0)和水平偏振(记为1)的光子,B机器可以产生45度偏振(记为0)和135度偏振(记为1)的光子。如果按照A密码本去读A机器产生的光子,可以正确地读出0或者1,但是,如果按照B密码本去读A机器产生的光子,每个光子都会被随机读成0或者1,也就是说,和瞎猜的概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