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刘世锦说老经济释放新动能重点将在五大领域

2017-08-07 13:04:0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关键是老经济要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做好这个‘加法’,将是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5日在《比较》编辑室于北京基金小镇举办的“老经济与新动能: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新动能分布在五大领域

刘世锦对未来经济作出的基本判断是,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实现转型触底是大概率事件。2017年将是触底的验证期,增长呈现新平台上的短周期波动,即大L型加小W型的态势。新增长阶段的发展动力大部分来自于已有的或“老”的经济领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础产业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刘世锦认为,能源、电信、运输、融资等成本在制造业投资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部分成本降不下来,与这些领域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直接相关。

“比如,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两三桶’油,包括地方国有炼油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受到诸多限制,民营企业准入更为困难;发电企业竞价上网进展迟缓,输电价格不尽合理;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电信用户和最大的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成本理应最低,但资费高的问题突出;铁路特别是高铁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运营和服务水平与其他竞争性运输行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以上,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甚至超过美国等金融业发达国家,表明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市场开放、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刘世锦说。

他建议,可在基础产业领域采取一系列实质性或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如石油天然气行业允许地方炼油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进入上下游,通过上海石油交易中心打通国内国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在发电、配电环节逐步形成竞争性市场,输电环节也可通过特许权或经营者竞标,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潜在竞争者;铁路系统开展网运分离、区域公司、干线公司等引入竞争的探索;组建一两个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改进电信市场的竞争结构;在金融市场,更多鼓励支撑实体经济、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准入和竞争。

其次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企业分化而出现的优势企业成长。刘世锦解释,企业的分化,一部分企业可能逐步要出局,被收购或者被兼并,这个过程是正常的。在转型升级或创新方面率先行动的企业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反应迟缓或不行动者将“被组合”或淘汰出局。

第三是通过对外对内开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刘世锦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包括研发、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增长领域是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行业,如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体育等行业。

此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包括互联网等新技术带动的实体经济优化配置、效率提升和前沿性创新带来的增长潜能。

关于前沿性创新成果带来的增长动能,刘世锦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及其应用、新材料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目前这些处在创新前沿的成果短期内难以成为大的增长动能,但对中国整体技术进步、更快进入创新前沿意义重大。

都市圈是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分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内地若干大都市圈加快成长;与此同时,部分城市增长迟缓,或出现相对衰退。

鉴于此,刘世锦建议,适当调整城市化战略和政策,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至40%以上,将部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在一线城市周围建立有不同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并通过轨道交通把它们连接起来。

“以北京为例,通过大学、科研机构、央企总部等的外移,在核心区外形成一批大学城、科技城、媒体城、金融城和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专业镇。”刘世锦说。

与此同时,刘世锦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供给侧改革,还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推出房地产税。

刘世锦对第一财经表示,房地产税可以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稳定税源,也通过增加持有成本,减少房地产市场投机和不当投资行为,调节房产和人口分布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

第一财经在研讨会现场了解到,由刘世锦主持的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系列研究,已滚动更新至第五辑。今年的研究报告是《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7-2026):老经济与新动能》。该报告就近期中国经济运行的若干重大问题和改革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从19个方面展望了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

这19个方面分别是:L型增长下半场、城镇住宅、基础设施、汽车、出口、人力资本、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汇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防范金融风险、区域发展、城镇化、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汪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