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7月仅3家P2P平台获融资 明年上半年备案行业将迎洗牌

2017-08-03 09:10:0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今年以来,在监管持续高压的态势下,网贷行业里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边是有的平台由于坏账积压不得不含泪离场,另一边是个别平台则收获大额融资,网贷平台两级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据网贷之家8月1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仅有3家平台获得融资,总金额为7.2亿元。而8月2日,点融网宣布获得2.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4亿元)D轮融资,达上月网贷平台总融资额的两倍之多。

为何在有些平台纷纷退出,剩余平台夹缝中求生存的情况下,点融网能一举拿下大笔融资?是什么原因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两级分化现象?下半年网贷行业融资前景如何?对于平台来说,融资、发展的难点和障碍又在哪里?就上述问题,点融网创始人兼联合CEO郭宇航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专访。

融资三要素:合规、业务增长、技术

据悉,点融网本轮融资方包括:全球知名主权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民投租赁集团旗下中民国际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韩国Simone集团旗下Simone投资管理公司等。此前,点融网曾于2015年8月宣布获得渣打直投公司等领投的2.07亿美元C轮融资。

郭宇航表示,平台如果能脱颖而出获得融资,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合规方面不能存在瑕疵。以红岭创投为例,由于大额借贷是银行的传统业务,网贷平台对于大额坏账的掌控能力自然比不上银行,因此,互金导向超小金额的放贷也是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是业务增长的态势,从放贷额度来看,大平台和小平台的差别高下立现,同时还要注重增长速度,过于高速的互联网式发展在金融行业中并不适用;再者是平台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一家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于平台风控和用户体验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网贷平台B轮及其以上的融资事件仅9起,占到85%左右的资金份额,这些平台通常在市场份额、资产开发、放贷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融资金额最大的是团贷网的18亿元,由民生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盈生创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海宏泰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参投。

7月,P2P网贷行业发生3例融资事件,总金额约7.2亿元。其中融资金额最大的是爱钱帮获得凯瑞德董事长张培峰的5亿元B轮融资。爱钱帮表示,此轮融资过后,将继续坚持小额分散、安全合规的原则发展业务,业务还会集中在汽车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不会发生大的调整。

明年一二季度第一批平台或正式备案

据零壹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1~6月,公开可查的P2P网贷融资事件仅18起,较2016年下半年(49起)减少31起;融资总额约37.3亿元,较2016年下半年(约55.5亿元)大幅减少32.8%。

对于融资事件和金额大幅减少的现象,郭宇航认为,监管或是影响平台融资的因素之一。如果投了一家现在看起来没问题的平台,但监管一旦认定其违规,投资者将面临很大的损失。体量较大的公司一旦被监管认定为不合规,对行业的冲击也是致命的。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进入下半年,网贷行业的融资前景依旧不容乐观,能获得融资的P2P平台数量很可能比上半年还要少。然而,优质互金平台仍将是资本圈的宠儿。

“目前投资机构的出手均非常谨慎,但估值合理、创新性较强的创业企业依然具有很好的融资前景,投资方也会积极出手。无论如何,金融行业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的润滑剂,都是必不可少的。”郭宇航表示。

事实上,每一个行业中都存在相同的规律,强者恒强,随着行业的发展,其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大环境不理想的状况下,能够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对企业而言很重要。

郭宇航认为,目前无论从监管、投资者信心还是行业从业人员情况来看,整个行业已经处于低点,而低点恰恰会迎来上升的希望,此后,行业内并购、优质平台之间相互合作,都可能使得强者恒强的局面继续上演。

从2015年互金最火的时候,杂牌军纷纷入市,行业杂乱无序,到经历易租宝事件之后,监管持续从严,目前,整个行业的喧嚣已经大幅减少,许多平台也选择健康退出市场,例如红岭创投这样的平台,给行业的良性退出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郭宇航表示,明年第一批P2P平台正式获得备案以后,整个行业会面临最终洗牌,到那时,迟迟无法获得备案、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平台将会被淘汰出局。

根据网贷之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经下降至2090家,相比6月底减少了24家。

业内普遍认为,第一批P2P平台的正式备案会出现在明年一、二季度。随后,整个市场会回归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最终只会留下上百家甚至一、二百家平台继续存在,且每家平台拥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业务存在差异化。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石尚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