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哈共建“一带一路”,要抓住产能合作这个“魂”

2017-08-02 09:20:5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一带一路”合作已经全面铺开,进展迅猛,在各个领域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各种项目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有时甚至出现“撞车”现象。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理清头绪呢?

笔者认为,中哈“一带一路”合作应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统领。国际产能合作,指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以促进合作方经济提质增效和升级。中哈两国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上存在极大互补性,因此产能合作空间巨大,能够牵引哈萨克斯坦建设国际大通道、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东向海运需求和打造“数字哈萨克斯坦”四大战略的落实。

中哈产能合作克服“资源病”

在资源禀赋方面,哈萨克斯坦能源资源富集,被称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50亿吨,位居全球第9位,石油产量也逐渐升高,今年或将达到8100万吨。石油工业是哈萨克斯坦的支柱行业,石油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此外,哈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各种有色金属储量均列世界前位。

但是,由于近年来石油、矿产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哈经济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中国拥有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对原料、资源需求巨大,这使得中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具有了天然的吸引力。

不过,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产能合作不是单向地向哈萨克斯坦索要能源资源,而是利用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禀赋,开展深加工,向下游产业延伸,为哈萨克斯坦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增加利润。

哈萨克斯坦经济的痼疾就是“资源病”,又称“荷兰病”,指的是资源型经济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由于苏联时期留下的产业分工模式,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基本依赖原料出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效益薄弱,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转型。

对中国而言,石油工业、化工产业、基础设施行业等领域已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但与此同时,石油产品、电解铝和沥青等行业均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以电解铝为例,产能利用率曾降到2011年的70%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过剩。在近两年严格的调控下,中国产能利用率有所恢复,但仍然面临过剩问题。此外,电解铝对国内发电量的消耗一度达到7.5%,其中的燃煤电站部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