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共享单车亟须告别粗放增长

2017-08-01 19:32:2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时至今日,共享单车进入大众视野已一年有余,热度不但未曾消减,反而成为2017年第一“风口”,包括阿里、腾讯和上市公司资金纷纷入局。然而,数十家企业至今未有一家盈利,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但粗放式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益引发质疑和反思。

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业态,开始于去年年中摩拜单车上线并投入上海,这种随取随停的骑车模式,不同于此前大部分城市政府投入的固定式公共自行车,甫一出现即令人耳目一新,广受追捧,号称解决了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摩拜之后,ofo由学校走入社会,随后又林林总总出现数十家共享单车公司。伴随着企业之间大打“烧钱”式竞争,原本受到一致好评的共享模式开始变味。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一边大量投放共享单车,一边实行免费骑行甚至骑车领红包。在不少大城市,市区大部分路段共享单车已经超负荷,但相关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并没有停止投放,由此带来随意停放影响交通和道路畅行问题,不断招致指责之声。而对于车辆损坏和不规范骑行、停放等问题的处理,各共享单车公司都不曾提出有效解决之道。

根据测算,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共享单车饱和数量在2000万辆左右,而在今年上半年超预期快速增长后,2000万辆早已突破。在市场饱和与政府开始限制中心城区投放之后,一些企业开始“走出去”,近期开始进军英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市场。

国内出现的问题,欧洲市场也没能避免,甚至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日前德国一家媒体还以“白痴经济:中国的共享泡沫”为题来评价中国发展迅速的共享单车行业,认为其前景堪忧,从内容和现实分析,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共享单车虽然是重资产行业,但因其根植于互联网,故发展模式充满互联网思维。从经济学角度看,传统经济时代有“数一数二法则”,互联网打破区域分割之后,逐渐演变为“赢者通吃”,即第一名赚的钱比第二名到最后一名加起来要多很多,第二名赚的钱比第三名到最后一名加起来要多很多。因此,以共享经济为名的互联网企业,为建立垄断优势获得市场定价权,可谓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