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IPO常态化与注册制仅隔一层纸

2017-07-28 12:21:1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7年7月24~25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并围绕贯彻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围绕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部署了下一步证券期货监管的重点工作:

(1)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2)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加大退市力度;(3)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高证监会系统的监管能力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4)涉及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的若干专项工作将陆续展开。

其中,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会议明确表示“保持IPO常态化”,这是一个全新表态,也是一个重要信号。针对A股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暂停IPO”噪声与纷争,很显然,监管层已有了明确的答复和安排。这是一种付诸实际的改革行动,也是一种改革信心与决心。

不可思议,中国股民害怕“注册制”三个字,是因为他们将注册制与IPO扩容划等号。既然如此,监管层就不必将“注册制”挂在嘴边,而是悄悄地将IPO市场化改革付诸行动。因为注册制的实质就是IPO市场化,就是IPO准入标准更包容。

不过,注册制或者说IPO市场化,并不是放任市场不管,相反,我们要有更严厉的市场监管,从严从重打击信息造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犯罪,这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也是注册制改革最重要的配套工程。

从上一任证监会主席肖钢(2013.03~2016.02)上任伊始,监管风暴就已来临。

2013年5月10日,万福生科(已更名佳沃股份,300268)因涉嫌财务造假、欺诈上市被查处,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则被开出自2004年保荐制度出台以来最严厉罚单。

这是肖主席上任百日内查处的第一个证券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因为当时尚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规定,因此,万福生科无法强制退市。但结果是:2012年、2013年万福生科连续两年亏损,2014年微利500万元,2015年继续亏损,2016年再次微利500万元,2017年第一季度再亏损。尽管是垃圾,但目前股价仍高达25元,奇怪吧,因为我们的投资者不愿“用脚投票”,这就是A股怪胎!这就是必须推行注册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标志着A股IPO注册制改革高调启航。

2014年,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起步元年,肖主席率领证监会从基础制度建设入手,大力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厉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并确立了反欺诈上市的“先行赔付”制度、强制回购股本机制,以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制度等,这一系列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确实卓有成效、有目共睹。

2014年10月1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第二条规定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同时鼓励“主动退市”。这是继2012年后退市制度的再次重大改革。博元投资因此成为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强制退市第一股。

2015年1月,证监会在工作年会上宣布,注册制改革将是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最重大任务,这标志着注册制改革即将付诸实施。然而,2015年上半年,我们苦等了七年之久的大牛市开始加力,为了保护这一场来之不易的大牛市,我们有意推迟了注册制改革进程,其实,这是放弃了推进注册制改革的一次绝佳机会。2015年下半年的股市动荡,我们又被迫暂时中断了注册制改革。

直至2015年底的人大授权,注册制再次启航。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授权期为两年,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2016年2月,刘士余接替证监会主席一职,并继续低调推进注册制或IPO市场化改革。他没有战斗口号,有的只是改革行动。

“强监管”正是刘主席的杰作。剑指“野蛮人收购”、逮回“资本大鳄”、痛批“高转送”,以及“喊话”交易所,他强调,交易所必须依法主动行使全方位的监管职能。正是强监管让赌博投机资本害怕,并让白马股集体逆势生长。过去无人问津的大蓝筹、大银行股,在大盘指数反复调整的市场环境下,它们居然走出了一轮向上的坚挺行情,这是史上罕见的“逆生长”价值投资行情。也许这就是未来注册制改革的希望所在。

在刘士余上任后的15个月内,证监会对外开出了156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其中,有63份是针对牛散的违规行为,实际遭受处罚的个人为78人。对散户罚款总金额22.97亿元(不含被没收违法所得),其中最严厉的一笔罚没则高达12亿。这有效打击了股价操纵及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犯罪活动。

2017年2月,刘主席提出了“六稳六进”的证券监管新理念、新思路,他强调指出:“六稳”的重中之重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不偏离,这是最大的稳;“六进”的核心宗旨是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进。这一表述充分释放出了我国证券监管的新内涵、新动向,也是我国证券监管模式的顶层设计理念。

在这一次大会上,刘主席明确指出,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融资,“股指稳定与融资力度不能对立”,这是中国证监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公开强调:IPO节奏应该与股指波动脱钩,这意味着证监会将不再因为市场波动而暂停IPO,或关闭一级市场;同时,A股改革与市场监管将不再被股指涨跌打断,或半途而废。

IPO节奏常态化,IPO加速扩容,既能服务实体经济,又能有效打击炒壳游戏,让垃圾股价格回归地板。事实上,在严厉打击证券违法犯罪的“强监管”高压下,IPO体制正在发生悄悄的转型变革。

2015年股灾爆发后,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决定“暂停IPO”。2015年11月证监会宣布重启IPO,这次关闭一级市场的时间将近5个月。这或许就是A股市场最后一次关闭一级市场,因为证监会已作出明确表态:保持IPO常态化!这一表态,颠覆了以往证监会暂停IPO的潜规则,将开辟一个不再关闭A股一级市场的新时代。

进入2016年,IPO核准的速度呈现前慢后快态势,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明显加快。按月来看,1月核准了1批共7家;2月核准了1批共9家;3月核准了2批共15家;4月核准了2批共14家;5月核准了1批共9家;6月核准了2批共16家;7月核准了2批共27家;8月核准了2批共26家;9月核准了2批共26家;10月核准了2批共28家;11月核准了4批共52家;12月核准了4批共46家。

2016年IPO募资合计1424.11亿元,历史排名第六,远不及2010年募资的4885.14亿元。不过,2016年再融资规模为1.33万亿元,接近IPO募资规模的10倍。此外,另一统计数据是,2016年A股定增市场实际融资规模约1.78万亿元。

2017年上半年,证监会共审核通过224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基本上维持了去年11月以来的IPO节奏,即每周核发数量大体稳定在9家左右。

除了IPO节奏、效率大幅提高外,更为重要的是,IPO审核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IPO审核是“选美”机制,是对发行人投资价值的实质性判断,今天,证监会淡化实质性判断,并将主要精力放在IPO材料的真实性及合规性审核上,这就是未来注册制的内核之一。

2017年7月初,证监会正式将主板发审委与创业板发审委合并,统一为A股发审委,这是IPO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与突破,这正是注册制所需要的组织架构形式。因为主板和创业板的IPO标准是由上交所和深交所负责制定的,不与发审委相干,再加上主板与创业板两个发审委的审核内容、审核形式及审核方法完全相同,即IPO材料真实性审核,因此,没有必要再设两个不同的发审委,统一后的发审委更精简、更高效、更省力。这是迈向注册制的重要一环:实质性审核将放在深交所和上交所各自设立的上市委员会,而证监会发审委则主要负责IPO信息真实性审核及IPO负面清单的一票否决。

按照中央决策、人大授权,在《证券法》修订无法出台前,人大授权注册制改革的有效期为2018年2月28日截止。虽然仅剩半年时间,但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仅隔一层窗户纸,万事俱备,水到渠成,接下来就只差证监会临门一脚了。

注册制或IPO市场化,是A股改革的突破口。如果没有IPO市场化,就不会有A股法治化,更不会有A股国际化。如果没有IPO市场化,A股改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反复与徘徊。在注册制全面落地前,IPO扩容常态化是必须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坚守这一底线,不能再动摇。

IPO体制与退市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加大退市力度,必须进行配套制度改革:一是开IPO大门,提高IPO效率,降低IPO成本;二是禁止垃圾股壳重组,堵住买壳上市的后门;三是缩短暂停上市一年的“死缓期”,取缔终止上市时的一个月整理期。只要做好这三方面改革工作,就可以实现垃圾股的批量退市。(董登新系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养老与金融”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