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林采宜:中国目前面临三只“灰犀牛”

2017-07-27 09:35:3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灰犀牛”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与此同时,各路专家学者有关“灰犀牛”风险的解读也越来越多。日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发表文章称,中国目前面临的“灰犀牛”主要有三只:一是楼市下行造成的银行不良资产扩大;二是募新还旧的项目风险消化机制受到严厉制约,释放出来的企业债务信用风险有可能引爆理财市场的一个又一个“地雷”,并由此引发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三是美联储的加息形成的国际资本虹吸效应对中国的资本外流构成了直接压力,人民币利率有可能陷入稳增长和稳汇率之间的两难选择。

林采宜特别提到,随着证监会对资金池业务的限制,未来,券商和银行客户的“优先级”资金来源将受到限制,这些资金的退出将对资产价格造成下行压力,而对下行压力的预期有可能放大市场的抛压。如此恶性循环,安全垫被击穿,有可能造成私募基金产品清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附全文: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明确将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来协调监管、覆盖监管空白领域,主要释放了两个信号:

第一,过去几年金融业各类机构在业务创新的旗帜下超常规发展,“超”出了许多风险问题,而这些风险的产生不少源于监管套利,要杜绝监管套利的漏洞,监管协同成为控制风险的必要制度建设;

第二,自从进入“大资管时代”,中国金融的混业经营已经势在必然,在这种趋势下,功能监管、业务监管的有效性将大大强于机构监管,无论任何机构、发展同样的业务遵守同样的规则有利于市场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从这个角度看,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监管体系适应业务发展的举措。

中国目前面临三只“灰犀牛”

首先,从资产负债率来,房地产行业78%的负债率客观上已经形成地产“绑架”金融的共生效应,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去产能导致的房价下行风险,有可能造成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扩大,消除房地产泡沫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之间形成了政策的两难。

其次,2014年到2016年,在金融创新的浪潮中诞生了1万多家私募基金和各种各样的资管公司,其业务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和券商的资金池业务,随着证监会对资金池业务的限制以及银监会对表外业务的规范,10万亿元左右的“理财产品”将在3年之内逐步退出,这使得募新还旧的项目风险消化机制受到严厉制约。因此,在去产能、调结构压力下释放出来的企业债务信用风险有可能引爆理财市场的一个又一个“地雷”,并由此引发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

关键词:灰犀牛林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