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熊丙奇:留守儿童称“父母已死”触痛了谁

2017-07-24 21:32:1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7月21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农村学校学生中,因父母均外出而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学生占近三成。而这些儿童中,超一成农村完全留守儿童与父母一年不见一面;另外,有11.4%学生反映父亲或母亲最近离世,但7.9%的学生选择其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只有1.1%的学生选择“重度及以上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人口死亡率仅为0.709%,但有11.4%的学生反映父亲或母亲最近离世,就如研究者所说:“可以推断,学生反映的并不是真实情况,而是在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情绪。”

但说父母已死,且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心理?他们的父母看了孩子的回答,估计也会震惊、痛苦:原来自己的孩子已经认为自己死了。

对于这一调查,也有舆论质疑,是调查者故意诱导留守儿童回答父母活着或去世的问题,这可能会强化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绝望情绪,给人的感觉是,调查者借留守儿童之口诅咒不关心留守儿童的父母,以此来刺激这些父母尽到责任。

但是,“活着却被孩子当作死了”真能触痛留守儿童的父母、给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带来改观吗?恐怕很难。精准帮助留守儿童,在当前情况下,应强调父母的监护责任,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多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各级政府应从中意识到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要创造条件,让留守儿童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

那些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和孩子交流,一年不和孩子见一次面,这些父母当然是不合格的,即便外出打工、有现实困难,也应和孩子有通话,能尽量多与孩子团聚,而不是把孩子放在老家了事。

当然,这些做父母的确实有他们的无奈,外出务工赚钱和看护孩子难以两全。因此笔者认为,孩子发出的“父母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的声音,更应该触痛有关政府部门,让它们思考怎样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跟孩子一起生活创造条件。

选择无非有二,一是留守儿童所在地方政府,应该给回乡的务工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把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当前的问题是,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这是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办法,可是却没有系统的方案,所以成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