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从日本中产阶级身上,我们可以反观些什么?(2)

2017-07-21 13:01:3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日本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傅高义夫妇持续与研究对象保持跟踪随访,整个研究前后跨越30年,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再版中予以及时补充。同日本新中产阶级一样,近年来,各种“中产”话题在中国持续升温,在大城市,白领阶层也在成为新的中坚力量。因此,中国读者很容易在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中不时读出“时空错置”的感觉。

周晓虹解释,“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德国。所谓老中产阶级指的是小业主、小商业主、小广场主、小农场主。新中产阶级是“二战”结束后,由于白领阶层和后工业社会出现,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的出现而形成的。中产阶级的界定包含四个维度,除了公认的收入、教育、职业之外,还应该有认同。

作为舶来词,“中产阶级”在中国还有很多种提法,中等收入群、中产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层等。按照2016年瑞信研究报告的划分标准,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约32.75万~327.53万元人民币)财富的成年人属于中产阶层。中国中产阶层达1.09亿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位居世界第一。不过,研究报告公布后在互联网上反响强烈,不少网友表示自己“被中产”,“伪中产”也是频频出现的另一种自我调侃。

周晓虹说,“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认同之所以会比较难,与“middle class”一词翻译成“中产阶级”有关。该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我个人觉得中国人对‘中产阶级’的讨论会一下子想到自己有多少财产,就和‘middle class’这个词翻译后强调‘中产’是有关系的。”

日本新中产阶层出现在日本社会新旧交替之际。傅高义认为他们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起到了“转递”作用。“它(中产阶级)一方面很好地消化了西方的这套东西,另外一方面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保留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希望中国未来的中产阶层的成长,也能做到把西方的传统对接进中国古老的文明中间。”

《日本新中产阶级》

傅高义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5月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