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冲突重组视角下的未来国际秩序

2017-07-19 20:31:3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如果以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来衡量,人类社会可能正处于又一次由于科技进步而取得生产力或生产组织方式重大突破的前夜,然而从全球政经关系角度看,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重塑定格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国际秩序,会否同样面临着重大转折的命运?这无疑是以历史角度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有意味命题。

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通过卡萨布兰卡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重要谈判,缔结了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雏形,但命运多舛,当前的国际政经秩序先后经历了由美苏牵头两大阵营分庭抗礼,到美国发挥主导作用的重大转变过程,这期间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和外交关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并未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末被正式包装进了“华盛顿共识”。如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其著作《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中指出,“华盛顿共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在这一过程中,在美国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主政白宫,都会刻意维护烙有美国印记的国际秩序,直至非传统政客、“商人总统”特朗普进驻白宫,美国清教主义精神和文化的回归才真正从社会的边缘逐渐登上主场,美国民众对当前国际秩序是否为其所需、是否符合美国立国精神的初心等反思与日俱增。

人们习惯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惯性思维来审视国际秩序的分与合,并用“失序”来警示秩序破坏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代价。在社会化大生产堆积出如此巨大物质财富且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维持其运作的今天,人类社会重蹈历史上多次“热战”和“冷战”交叠上演的路径,或许并不如维持在程序正义层面相对公开和透明的国际政经场景。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规范为经济社会构建起相对确定的秩序,以应对物理世界的不确定和未知风险。秩序是人们适应和改造世界不确定性的认知框架,制度和秩序沉淀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存量知识。

然而,制度和秩序同样是耗时费力的奢侈品和易碎品。借助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视角,如果将制度和秩序看作是经济社会高能状态的组织架构,而无序是趋于离散的低能状态的话,那么国际经济关系或者更容易呈现熵增定律所描述的特征,甚至并不需要全球海啸式的变革洗礼,而仅仅是蝴蝶效应般的初始动能,就足以将处于不稳定平衡状态的确定性推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