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企业当“通道”:银行不良贷款会“隐身”

2017-07-13 23:00:4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每到报表季,银行都会忙。不仅忙着汇总各项业务数据,也忙着“装点”报表。

银行们面对着同业之间的竞争和股东们的虎视眈眈,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不良贷款情况在同行中排名靠后,影响投资人或是储户的信心;在一些银行内部,还存在着分行向总行上报财务数据时“美化”业绩的冲动。而恰恰不良率,是当下最敏感的一个数据,也是相对具有“调节”空间的一个数据。

银行“调节”不良数据的办法,除了较为常见的借新还旧、贷款重组、甚至在续贷中给以“利息本金化”等技术操作外,还有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就是借个通道让不良资产暂时“出表”,或干脆由外部企业“兜走”。

某股份制银行分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第一种做法,是寻求一些大型企业充当通道角色。他举了一个例子。

简化版的操作逻辑是这样的:A企业产生了1亿元不良贷款,实际化解无望,为了隐匿这笔不良贷款,该分行找到了有2年期2亿元信贷需求的B企业,并贷给了B企业2.9亿元。在利率安排上,B企业本该为贷款承担的综合成本是年化9%,但银行将其降至4%,亦即就B企业实际使用的2亿资金而言,其资金成本两年来计下降了2000万元,相当于银行一次性让利2000万元给B企业。

B企业接下来需要做的是,第一,取1000万元给A企业,还上银行贷款,这样A企业在账面上形成了“压缩贷款本金”的假象,这样银行就有了合规了理由为A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第二,A企业还有在银行这里600万左右的欠息,也需要B企业替A企业还上。

这样一来,银行允许A企业再借9000万元以还上旧有贷款。这笔贷款亦从“后三类”里解放出来,变成了一笔正常类、或顶多“关注类”贷款,不属于不良贷款。

但实际上A企业已经是僵尸企业,这比贷款很快又要付利息,A企业一旦还不上利息,撑死了90天后贷款又会跌入“后三类”变成不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企业需要在银行的安排下再“出马”,用银行此前多贷给他的9000万元贷款,去收购A企业的这笔债权,并用银行在利息计算里“让利”部分的余下400万元左右的资金,为这笔贷款再付一段时间的利息。而银行私底下也需要和B企业约定到期债权“回购”方面的安排。B企业实际上也是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