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专访李党生:亚太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是如何炼成的

2017-07-12 09:16:2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他们运营的是一本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06年,时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刚接手了《细胞研究》,当时身为Cell杂志科学编辑的李党生恰好有回国工作的打算,便来到上海担任了《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一职。

十余载过去,《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从2分出头,跃升至最新的15.606,已比肩国际顶级期刊Nature、Cell的子刊,成为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期间,李党生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49岁的他嗓音洪亮。当记者问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经历对自己有何影响时,他淡淡地说:“就是比人家上大学早一点。”

李党生 

李党生当了11年《细胞研究》的常务副主编,提及它的影响因子晋升之路,他说其实从没有一个关于何时把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到多少分的目标。“如果把影响因子看作考试成绩的话,我们从来没有奔着考试成绩去做,而是好好学习,”李党生说他从没想着“去问老师把题目拿到手或是押题,因为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期刊论文的质量是不是提高了,科学家眼里期刊的水平是什么样的。”李党生说。

《细胞研究》近年来影响因子走势

回国后,李党生带领编辑团队,在科学家的支持下,将《细胞研究》的学术质量“抬”高数个台阶。他透露,促成这一成绩的一大秘诀,是他们在审时度势地修改论文接收的标准线,或者叫“基线”。李党生打比方说,就像是跳高运动中的横竿不断提高,《细胞研究》的基线在10年间“一厘米、一厘米”地有意识提升。

在大部分时间里,一名科学编辑的工作是对科学家的投稿进行处理,根据“基线”决定送审还是退稿,送审的部分则需联系同行评议专家进行审核。如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好的论文达标,一篇科学家的论文才有机会在一本期刊发表。

学术圈的约定俗成里,提供同行评议的评审是义务为期刊审稿的学者。这意味着,同一个科学家可能既是一本期刊的审稿人,也是它的作者。科学编辑在处理和科学家的多重关系中,需要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