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呼唤有质量的城镇化

2017-07-11 22:38:49      参与评论()人

城镇化,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世纪大命题,而城镇化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则值得深究。当下是城镇化的关键阶段,需要新思维。

尽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在城市扩张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在涉及深层次的户籍改革、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正式出版。数据显示,2016年进城落户约16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3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近三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累计提高了5.5个、3.62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坦承,目前“只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落户问题,实际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

长久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在户籍改革的问题上突破太小,实质性城镇化率远低于表面数据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例如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这个当时的里程碑式纪录却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若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只有35.3%。这就说明大量经常住在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还不是城镇户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也说明许多地方落户门槛仍然较高,一些城镇吸引人口集聚的能力还不足。

对落户进程不及社会预期的原因,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同志分析了三条,其中有地方政府认识高度不够、缺资金缺动力等等。实际上,这都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了。

针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伪城市化”背后是公共服务欠缺;二是在思维模式上,要从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转变。

当前实质城市化率偏低,不是说生活在城市当中农民工数量过少,而是由于农民工虽然住进了城市,但横亘于这个群体与城市居民间的传统壁垒并未打破。在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未能获得平等的权利——这也正是所谓的伪城市化。

显然,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而是将户籍制度的破题与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并赋予新市民们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等权利。这当中,户籍制度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户籍制度的深入改革,也就没有真正的城市化;没有公共服务的平等,也难以真正推进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