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人类简史》作者在中国预测人工智能未来,99%的人将成无用之人?

2017-07-10 10:45:4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尤瓦尔.赫拉利在上海接受了7家媒体的25分钟采访

超级畅销书《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本月再次来到中国,被问及最多的便是有关“人工智能“的问题。 “以前人们说机器人不会下棋,现在它们下棋比人类还要好。人们认为计算机不能搞艺术创作,在将来也完全有可能。”看样子,这位年轻的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信不疑。

那么,是否有这样的一天,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将被机器人所取代? 当第一财经记者问起这个问题,赫拉利斩钉截铁地回答:“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他给出的第一个理由关乎历史研究的特质:“历史学家的工作需要非常高的弹性和创造力”。接着,他又为企业家的投资回报率考虑,“历史学研究也无法带来丰厚回报。机器人通常会被用来做一些流行度高的工作,比如驾驶。研发一种机器人的投资是巨大的,但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可以收回成本。要研发可以取代历史学家的机器人也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但写历史书却不能赚到很多钱。”

显然,赫拉利给出的第二个理由并不能使人信服。下棋、作诗、谱曲,谷歌既然已经培养出做这些“无用之事”的机器人,可见,中短期的经济回报并不是研发者考虑的问题。

不过,总体而言,他还是一位兼具严谨表述能力和大胆想象力的历史学家,这得益于他对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将宏大的历史问题化繁为简地表述出来。也正因于此,他对历史与未来的表述才在中国得到广泛呼应,如同前几年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桑德尔,赫拉利所到之处总能掀起热潮。

7月8日下午,中信出版集团和与造就联合主办了一场以赫拉利为核心的,为时5个小时的“未来大会”。大会由嘉宾演讲和辩论两部分组成。活动门票不菲,但上海舞蹈中心1080座的大剧场依然满满当当。现场的舞美设计与灯光效果让人仿佛置身多媒体舞台剧现场,可它们包装的不再是故事与艺术,而是一个个有关“未来”的观点。主办方邀请了生命科学、艺术品拍卖、音乐、大数据研究及文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与赫拉利对话。在此之前,他还在西郊宾馆接受了媒体采访,因为档期紧凑,7家媒体的采访时间被压缩在25分钟。

与体现在文字上的活跃与天马行空不同,出现在上海的赫拉利不苟言笑。面对往来如过江之鲫的对谈嘉宾与媒体,他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表情变化。他所谈起的所有内容,也几乎没有脱离他所写的两部“简史”的范围,可能也正因于此,他的发言显得审慎而富条理。

世界将分为超人与无用之人

“人工智能”是真的智能吗?为时5小时的“未来大会”中,观点冲撞最为激烈的就是赫拉利与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的辩论。赫拉利等学者把人工智能看作等同于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一样的重大历史转折。但在汪建看来,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伪命题“,“未知世界的宇宙太大,AI只是一项人类不断进步过程中借助的工具,这个工具很重要,但不要太把工具当一回事,它威胁不了什么。”

赫拉利则认为,人工智能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智能。它与人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只有拥有智能,在意识和感觉上则是空白。人有喜怒哀乐,解决问题不光靠智能,也靠感受。从这个角度上说,人工智能的确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主观的存在。可即便是这样,人工智能依然拥有改变世界的潜力。“它的确是一种工具,可它也是一种能够破坏人类生活场景,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某些原则和生活方式的工具,就像原子弹对世界带来的改变一样。”赫拉利说。

人工智能或许就是这样一步步改变人类生活场景的。人们开始依靠手机地图导航,将来,选择工作、治病、甚至求偶都可能借助计算机来决策。

人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最终会形成一个严峻问题。赫拉利预测,未来,99%的人所做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取代。这些人进而成为无用之人。而另一群控制着人工智能的人则成为超人、神人。比如,他提到,科学家能够通过生物工程加速自然选择。另一个更为激进的选择是:将生物与科技结合起来,例如防生手臂。赫拉利就在《未来简史》中设想了这样的场景,借助足够快的网络和仿生眼、仿生手,一个医生能够在位于斯德哥尔摩的诊室为东京、芝加哥甚至火星空间站的病人做手术。可另一些人却会因为无法与机器人竞争而失去工作。、

真正令赫拉利担心的并不是庞大的失业人口。对很多人而言,工作并不是人生目标,也不能够带来很多乐趣。”他所担心的是,科技对人类社会结构和心灵再造中产生的问题。比如,上层阶级与无用阶级的鸿沟将会无法逾越。经济上的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生物上的不平等。过去,不论是谁,终有一死。但赫拉利觉得,在未来,死神也将对人有所选择。就像他在书中写到的:“人类不再平等,不死就在眼前”。“很多人会因为付不起钱而只能面对死亡,但另一些人则能够长生不死。”

物竞天择的法则将被颠覆

一口气描述了几百万年的人类简史,又瞭望了《未来简史》,赫拉利下了这样的推断:“接下来的一两百年,物竞天择的法则将被颠覆,我们不愿意再等十几万年,让自然做出选择”。可是,拥有超能力的人类真的能够自己做好选择吗?面对不死的权利,世界如何能够不陷于混乱? 赫拉利并不全然乐观。在《未来简史》中,他描绘的是一幅喜忧参半的混乱画面:人类的后代也会用弱点、怪癖和局限,只不过,他们的爱、恨、创造与毁灭,都可能在规模上远大于现在。“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眼前的道路会讲我们引向何方,也不知道我们那些像神一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子。”

就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覆灭的预测最终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在赫拉利看来,预言的意义恰恰是通过警醒世人,从而改变未来。所以,预测中的未来可能永远不会到来,但这丝毫不减损预言的意义。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写道:“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

所以,对未来做出很多论断的赫拉利也不忘直接地提醒人们:“人工智能固然很好,但人类必须控制它。也正因为我们面临着使用新技术的不同选项,就更应该理解现在的状况,主动做出决定,而不要等着被决定。”

人工智能来势汹汹,人应该如何选择工作?“没人能够预测未来20年,哪一种技术和职业最吃香。年轻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打赌,将损失惨重。人最应该做的事儿就是保持弹性,拥有时刻学习的能力。”在当下,他所看到的一种危险是,人们过多沉溺于信息的洪流,不再有时间平静、深入地思考问题。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