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每平米多投约34元,十年雨季无明显积水

2017-07-07 09:25:06    周明杰/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北京的雨,这些年总是有点 “七下八上”,降水量比较多的降雨集中在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从社会影响来说,每次降雨,都让人心头忐忑。其中最令人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暴雨之后的城市内涝。

为了避免内涝,北京已经在行动,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效。

现状

新建工程动工前必须模拟暴雨时积水情况

采访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克白是在6月27日下午,这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正在研究几天前北京市的降雨资料。

郑克白关注雨水控制与利用问题已经十余年。据她介绍,北京是我国最早提出雨水利用设想的城市之一,目前已有一千多项工程按照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要求建设。可是老小区的改造还是跟不上,尤其是老城区,改造难度非常大。北京虽然平均每年只有9到11场有效降雨,但经常会在“七下八上”时节出现瞬时大暴雨的情况,也加重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你看,暴雨刚停两天,就又特别干燥了。”郑克白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大太阳,告诉记者6月21日到24日的降雨,虽然瞬时降雨量不大,但是时间长范围广,总的降雨量已经达到了暴雨级别,“我们也一直在关注降雨后的情况,看看哪里出现内涝,分析原因争取尽快给出解决方案。”

2011年,《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组对最近30年的北京降雨资料进行了统计,北京市每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95毫米,但是时空分布不均匀,按照降雨量特点北京市分第Ⅰ区和第Ⅱ区,每个区的暴雨强度公式不同,但总的来说雨量比较集中。平均每年都有一到两次大到暴雨,容易在低洼区域形成水患。北京降雨一般来说周期短、间隔长,很少有连续降雨,另外气候干燥蒸发快,地下水位低土壤渗透性好。针对北京的情况,编制组提出了北京市雨水控制和利用的原则:加强入渗和防止内涝。《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也给出了具体的指标:新建建筑需要铺装70%以上透水砖,需要有50%以上的下沉式绿地,每万平方米建筑需要配备500立方米的调蓄水池。

经过几年的推广,新建工程必须要做雨水利用工程已经成为北京各方面的共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共建成城镇雨水利用项目1296项,综合利用能力达3114万立方米。而在政府规定的各个硬性指标之外,业内已经接受了更为严格的工作流程。“大规模集中开发区域或重点区域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按照3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标准,用计算机模拟出在雨水量达到瞬时峰值时所有地下空间和路面的积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