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脸书人工智能掌门杨立昆:AI有了糖霜和樱桃,蛋糕还没个影(2)

2017-07-06 18:02:23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在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计算机能够“看到”这个世界,识别出静态和动态的物体,并在此基础上,挑战自动驾驶等更高级别的任务。然而,在杨立昆读大学的1980年代,计算机基本上是一个“瞎子”。

杨立昆从一开始就相信他能让计算机“开眼看世界”。在他的理解里,图像是由很多很多小的部分、小的特征组合而成。而卷积神经网络,就是把图像拆解成小块,从中提取出特征,每一层提取的特征组合,都可被用于下一层更具体的特征识别。譬如,计算机可以先提取出最基本的轮廓和纹理,再利用轮廓和纹理提取类别。随着深度的增加,算法可以提取出更高层级的抽象特征。

1998年,杨立昆提出了LeNet-5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卷积神经网络。他现场展现了一段珍贵的视频资料:依靠一个7层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屏幕上不断变化着的手写数字。

杨立昆的神经网络在这个人工智能盛夏有多火热,在他的研究初始阶段就有多冷门。他见过真正的人工智能寒冬:技术进展停滞,资金和关注度下降,理论从本质上受到质疑。雪上加霜的是,主流学术圈更偏爱其他一些图像识别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后来都湮灭在时光中,但在当时却结结实实令杨立昆坐了好久的冷板凳。

90年代中期,杨立昆在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工作,他的小组因内部斗争被取缔——那时候,他研发的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支票识别的ATM,差一点就要成功了。

到了21世纪头几年,其他一些竞争者甚至阻止他在学术会议上展示论文。Geoffrey Hinton回忆道:“计算机视觉圈子基本上不待见他,他们觉得他做的事情在80年代还有潜力,但是在2000年就过时了。”

“深度学习三巨头”: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Yoshua Bengio

风水轮流转得很快。随着互联网时代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的大幅度提高,神经网络迅速变得灵活、简便而准确。杨立昆从边缘人物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人。“一年之内,所有人都在研究这个。真是太疯狂了。”

人工智能最缺的是常识

而观察这个世界,只是计算机理解这个世界的第一步。杨立昆在演讲的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了真正的“智能”所面临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