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债券通”的诗与远方:人民币国际化

2017-07-04 22:02:4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公告称,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工作(下称“债券通”)上线,其中的“北向通”于7月3日上线试运营。

“债券通”带来的最大改变并非名义上的投资范围改变而是实际上的投资便利性加强。

从适用的群体、开通的业务范围、交易的规则等方面来看,“债券通”与2016年2月央行发布《进一步放开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相较,只是把短期债券投资的限额取消了。

更多的改变来自于交易便利性的加强,比如:“债券通”取消了前期中国银行间市场(CIBM)等耗时较长的结算代理协议,由交易中心/结算代理人等作为备案机构向央行上海总部提交材料且在3个工作日内批复;债券通债券过户通过中债登/上清所的债券账务系统办理,资金支付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办理;有效引入做市商交易;多级托管使得境外投资者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会员之后,可以以香港金管局作为名义持有人更为便利地参与交易等。

从长期和宏观层面来看,“债券通”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又一佐证,其“诗和远方”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大局。

“债券通”是人民币国际化线路图中的要塞

一个货币要真正实现国际化,需要符合几个最为基本的要求,它在全球范围内要被信任,其他国家的人要有渠道拥有它,被持有的货币要有合理用途,如广泛用于贸易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投资市场。

就“信任”而言,2016年四季度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压力之际,中国政府切实履行了此前的汇率承诺,即避免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来盯住汇率,就此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就“拥有”而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贸易的重要成员,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结算开始使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引领下对外直接投资也促进了人民币的有效输出。

然而,由于资本管制、法律框架等制度框架不完善和金融市场效率不高、深度不够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人民币变得“有用”之路漫漫,虽然诸多改革从2002年起不断推进,但也遇到过“股灾”、“人民币贬值”等诸多风浪,尤其是2016年底当局一度加强资本流动管理,对市场化倒退的担忧充斥着市场,而如今能继续推进股市和债市的开放,鼓舞了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