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助手”还是“主角”?医疗人工智能再定位

2017-06-26 00:01:1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医生是盘活大数据的核心环节,没有专业的医生一切数据都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医生仍是治疗的核心,尤其是在肿瘤等癌症治疗领域。IBM沃森的开发是给医生做伙伴,临床协助,替代医生是不可能的。”对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人工智能专家Michael Jordan日前在腾讯“云+未来”峰会上公开表达了对AI技术应用于医疗诊断中的担忧,百洋医药集团、百洋智能科技董事长付钢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Michael Jordan 在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表示:“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看上去很智能,但并非如此。比如说在医疗行业中,我们让机器做很多的医学诊断,这是不太可能的,有很多人会因为这种不畅的诊断,出现剂量问题,而在一些环境中,AI的诊断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可能造成病人的死亡。”

IBM豪赌

在AI健康应用领域,全球没有哪家公司如IBM一样豪赌。

当人们还在感叹人工智能怎样发挥作用的时候,IBM的Watson已经为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re)工作好一阵子了。通过与该中心医生的合作,在罕见肿瘤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并且将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运算应用于个性化治疗、患者参与、影像学诊断、新药开发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中国市场,IBM同样充满兴趣——这不仅仅因为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对AI人工智能表现得更为“大方”,对于他们来说,中国还有着全球最为丰富的癌症数据和治疗的实际需求。

由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赫捷院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等共同完成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中国每年确诊430万例癌症,280万人因癌症死亡,肿瘤医生需要智能工具给予精准的决策支持,而患者需要精准医疗的解决方案。中国肿瘤患者平均的五年存活率是37%,远低于美国的67%和日本的72%。

以前不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Watson for Genomics(Watson基因解决方案)为例,该应用平均每个月可以增加超过10000篇科学论文数据和100个新临床数据,仅需几分钟时间便可系统化地对每一个基因组变异的产生提供注释文件,认知计算可大规模完成常规人力无法操作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