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评论:IPO问题不能视而不见

2017-06-21 12:04:4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刚刚过去的周末,证监会的三位主要负责人齐齐亮相,奔赴三地参加活动并发表公开讲话,内容主要涉及IPO、证券公司定位等问题。

其中,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证券业协会会员大会上发言时提到,证券公司应勤勉尽责尽职调查,从源头上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不能只荐不保、一上了之;主席助理宣昌能则就近期颇受关注的IPO发行问题表态:优化IPO审核、完善发行机制、严厉打击IPO常态化发行中的违法违规。

6月份以来,证监会似乎有意降低了IPO的发行速度(由之前每个工作日3家左右调低到一周10家以内),但业内对于新股发行问题展开的争论并未停歇。赞同派认为,IPO抽血、配套机制仍不完善;反对派则认为融资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IPO和二级市场走势没有必然关系。

实际上,每逢股指低迷之时,关于是否暂停IPO的讨论就会搬上台面,这也是A股被称为“政策市”的缘由之一。理由是新股发行过多,造成股市“失血”,吸走二级市场资金,拖累股价。在A股短短20余年历史上,IPO暂停过9次,累计长达5年半,从现实数据来看,暂停IPO与股指涨跌并无多大关联。有暂停必有重启,利多利空难以一而论之。

但IPO带来的争论却值得思考。例如当下出现的新股带病发行、市场只进不退等问题。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实行注册制的成熟市场允许“带病发行”,将选择权交给投资者。然而颇为尴尬的是,中国目前实行的还是核准制,监管层从某种角度讲是在帮投资者审核,所以一旦新股发行上市,就遭到疯狂认购,今年以来新股中签率多数为万分之几;即便整个市场一直低迷,但新股上市后也会连番涨停,少则四五个,多则十几个,凡中签者获利均不菲。

笔者虽然不赞同暂停IPO,但认为IPO引发的相关问题和争议,监管层不能视而不见。

最明显的无非是,即使在股指低迷时,新股一上市也会大涨,打新一旦中签就等于净赚数千上万。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答案是监管层的审核制度以及新股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一方面,监管层以“保护投资者”的名义对新股能否上市进行审核,这无疑在暗示:发行的企业都是“挑”过的;另一方面,目前剔除银行等大盘蓝筹股外,A股整体市盈率大致在40倍左右,但发行的新股都被限制在23倍以下,如此情形,试问新股上市焉能不大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