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从“特区”到“大湾区”:从历史轨迹看粤港澳的未来

2017-06-20 17:47:1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近两年,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的热度持续上升,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更大关注。从粤港澳区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趋势来看待这个概念和有关战略规划,是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东北、三线、中部等地区往东南沿海地区转移,这是事实,而广东则成为新重心,因为它靠近香港、澳门,以至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的发展势头让上海感受到很大压力,此后才有了浦东开发。

改革开放初期,促进广东和相关地区发展的引领性战略举措就是设立经济特区,当时四个特区有三个在广东,深圳特区、珠海特区分别直接对接香港、澳门。

当时全国范围内还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之间摆来摆去,而特区则可以比较大胆地效仿、移植港澳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自由港的某些做法,并直接利用港澳的信息、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优势,不但特区很快兴旺起来,并迅速带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且港澳也充分受益,连一些香港货柜车司机都可以筹集资金到珠三角开一个小工厂、当一个小老板,那真是一个帕累托大改进时期。

此后不久,这个区域的发展出现了重要的概念迭代,“珠三角”的热度直追乃至超过“经济特区”,尽管特区仍然存在,但分割关内和关外的隔离墙多开了很多口子,进出关管制也没有那么严厉了,而且东莞、顺德、海南等地的经济繁荣程度并不亚于汕头、珠海、深圳。发展动力也悄然从高度依赖香港的“三来一补”、转口贸易等转向自主性工业和服务业,港澳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就降低了。

在跨世纪前后,这个区域再次出现了概念迭代,更多的人在讨论“泛珠三角”发展而不仅仅是“珠三角”发展,因为珠三角经济繁荣是已经不需要讨论的,更值得讨论的是珠三角如何带动毗邻的广西、湖南、江西等欠发达地区。那时,“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协调工作还实行了机制化,主要领导有会面,主要的经济部门有会谈和协商。

到了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前后,概念迭代又出现了,尽管“泛珠三角”合作发展机制仍然在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大珠三角”、“环珠三角”和“湾区”等概念开始进入了粤港澳决策者的议程。2009年就有一项具有官方背景的研究报告叫做《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该报告提出了“湾区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