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港交所筹设创新板 打响创新企业“争夺战”

2017-06-19 21:38:53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4年秋天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上海、深圳、香港都因规则限制而错失,三大交易所管理层无一不感慨叹息。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上海提出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深圳提出在创业板建立特殊层次,香港金融局也开始倡议在交易所内部分层。

时隔三年,最先迈出第一步的,却是当时尚未有明确方案的港交所。6月16日,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称“港交所”)宣布将改革主板和创业板,并设立一个新的板块——创新板,吸引财务指标没有达到主板或创业板标准的初创企业、或财务达标但公司治理架构不符合香港上市条件的公司,也能够到香港上市,同时接受已上市的公司到香港“第二上市”。

错失阿里巴巴或许是一个刺激,但港交所更深的危机感来自于巨量的资源流失。过去十年,符合创新板目标公司、但未能在香港上市的公司,IPO募资规模总计高达490亿美元,占港交所IPO募资规模的17%。港交所亦在咨询文件中感慨:“可见,这对于香港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港交所现在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内地交易所一直要做但没有做成的事情。具有发展潜力但是业绩亏损的企业能否上市,内地市场目前还依然停留在纸面上,短期很难变成现实,”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交易所之间是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各大交易所都在居安思危,而香港市场率先改革,预计会倒逼A股市场的改革加快。

“危机感”重重

港交所16日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谘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以及《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设立一个新板块的计划。文件征询意见截止日为8月18日,推进节奏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港交所之所以如此快速的推出改革方案,其深深的“危机感”就隐藏在一组数字背后。在美国IPO上市的公司中,“尚未盈利”企业占比从1980年的24%攀升至2016年的68%。

而且,过去十年,内地有超过6000家公司因未能通过香港主板盈利测试或创业板现金流量测试而转到新三板、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其中市值至少达2亿港元(香港主板的最低要求)的公司有1502家,其中42家在纽交所或纳斯达克上市,其余1460家均在新三板挂牌,涉及募集资金规模分别为72亿美元、78亿美元,金额总计相当于港交所IPO募资规模的5%。按照板块划分,其中新经济公司募资占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