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读懂中国经济, 必须理解服务业这关键一环(2)

2017-06-19 21:38:53      参与评论()人

从统计的角度出发,该书首次搭建了一个研究中国服务业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并首次披露了官方从投入产出角度对中国服务业的研究结论。该书为厘清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服务业快速发展与经济运行各方面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中可提炼出三点启示。

第一,服务业和工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路径。

中国的长期工业化曾经形成了“无工不富”的固有理念,很多人对当前服务业超越工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还有一定的疑虑。有观点认为中国的服务业发展出现了“泡沫化”,其比重快速提升是经济增长潜力不足的表现;也有观点认为服务业快速发展会挤占中国工业增长空间,加大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

但从服务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主要国家的国际比较来看,服务业和工业之间并非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关联、互为促进的,两者融合发展将是新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国际元左右的国家,第二产业占比通常都是最高的,并呈现工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在这一阶段,工业生产率和服务业生产率直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将通过相对价格变化促进要素投入、带动生产服务业快速发展。

按照2011年国际元计算,2014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2599国际元,恰好也是第二产业占经济比重见顶回落、服务业占比快速上升的有机协同互促时期。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发展为工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组织支持。

一方面,优质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零售广告等服务直接提升了工业产品的附加值、降低了工业产品升级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工业升级也加速了服务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甚至有很多服务业本身就是从工业体系中分化出来的。

从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历程看,当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向更为明显,服务业内涵呈现“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的特征。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以及服务业的制造业化趋势,这两种双向而行的融合趋势将更为明显,并且已经在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