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IPO政策应更具包容性

2017-06-14 21:37:4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6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2018财年营收预测远超市场预期,股价闻风暴涨13%,总市值达3565亿美元,再度反超4月才刚刚登顶的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而凭借2.6万亿港元的市值,腾讯成为了香港股市最大的公司,继续它的“王者荣耀”之旅。

在阿里、腾讯等公司风生水起的同时,国内A股在金融股、地产股、白酒股的带动下上演“漂亮50”行情。这种反讽,不由让人发出“A股老了”的慨叹。而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为民请命”者正慷慨陈词希望监管层暂停IPO

这种对比,鲜明揭示了IPO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可以给市场注入新的经济动力,IPO常态化是A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市场的保障。

但是,IPO常态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多发新股,更不是为了消化IPO堰塞湖,而应是让更多的优秀公司脱颖而出。通过IPO常态化,扶持更多的优秀公司成为A股的腾讯、阿里,让国内投资者分享优秀公司的成长红利。如果没有有效的审核机制,让一批没有行业成长前景、依靠粉饰业绩的平庸公司“闯关”IPO,则只是为市场徒增一批所谓的“壳资源”。

笔者认为,在IPO常态化基本稳定之后,应着手考虑制定更具战略前瞻性、包容性、针对性的IPO政策,当然不只是针对互联网公司和中概股公司,而是包含经济转型升级希望的具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公司。

我国除了互联网企业集体赴美上市外,生物制药、新能源、教育培训、商业连锁等新兴企业也非常集中,这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对部分新兴行业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除了目前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国内还有一批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这些公司在商业模式和发展潜力上比目前的大部分国内上市公司更为优秀,我们确实应该制定好的IPO政策,尽力留住它们在国内上市。

IPO常态化可以提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显然不应只是机器制造等传统行业,更应包含“独角兽”集中的新兴产业。

留住这些代表新经济希望的公司,需要量身打造适合新经济的新IPO标准。A股市场目前的IPO标准,基本上是比照工业企业标准设计的,更多考虑传统行业、成熟企业的融资需求。工业版本的IPO标准,将一大批轻资产的新兴行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挡在了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