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不能“买了豪车却不会开”!女海归当农民:让好装备高效运转

2017-06-14 08:50:56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留学回国后,开拖拉机种地——这是“海归”崔弘目前的工作状态。

她已经开始将自家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托管的2000多亩农场所种的玉米,卖给了某一大型餐饮企业。而且,她还作为中国“职业农民”的代表,到了“美国粮仓”艾奥瓦州开会,一口漂亮的英语,让国外同行们颇为惊讶。

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样的“职业农民”正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中国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继续从事农业。

“未来谁来种地”与土地撂荒同时成为社会的困惑。但是,像崔弘这样的“海归”以及其他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却仍然投身农业。其实,这背后是“谁来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宏大命题,同时也是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2016年10月,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要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等七大重点群体的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

土地托管:2000多亩玉米地

崔弘原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金融会计,其实并不愁出路。她的父亲在内蒙古操持了一个6000多亩的农场,这让其有条件实践国外的技术、设备和理念,因效果明显而深深欣赏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由于受父亲的熏陶,再加上家人年纪大了,毕业回国后,崔弘毫不犹豫就接手了农场。

而崔弘在公主岭市的2000多亩农场,是“托管”集中起来的。

何为“托管”?一般而言,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委托给一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如供销社、农民合作社或农业服务公司),由该组织为农民提供一个、多个或全部生产环节的服务,而土地所有权及农产品仍属于农民。这一民间自发探索的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在于没有触动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而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现实难题。

无人机应用在农业生产管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