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外媒质疑中国共享经济泡沫,创客回应:中国有最好的创业生态

2017-06-13 18:50:51    袁璐/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共享经济的质疑,5月29日,《纽约时报》刊文指出,中国共享经济热潮的背后是资金的过剩和创意的缺乏,怀疑中国正变得“共享过度”。“如今,中国初创公司还想分享雨伞、混凝土搅拌机。还有一家公司还想分享篮球……”但美媒质疑之声背后难掩失落:从共享单车到移动支付,中国共享经济的创新正在赶超曾遥遥领先的硅谷。现在,轮到硅谷山寨中国企业了。

近日,在耶鲁北京中心和全球杰出青年社区举办的共享经济论坛上,专家和创业者们就中国共享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展开了讨论,并对《纽约时报》的质疑做出了回应。

共享经济:中国颠覆美式定义

共享经济概念起源于美国,Uber和Airbnb两大独角兽的崛起树立了共享经济的典范。国内滴滴、小猪短租等平台也加深了人们对共享经济应当是C2C模式(用户到用户的模式)的固有印象。因此,业内对ofo等共享单车是否真正属于共享经济充满争议。

“很多学者认为,ofo属于增量利用,而不是存量共享,所以,如果按照Uber(优步)的模式即C2C模式来定义共享经济的话,ofo不属于共享经济。” 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戎珂表示。

那么共享经济是否应该严格遵守“美式定义”?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王连涛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存量分享还是增量利用,都提高了资产利用率,降低了工业化时代对环境的依赖和资源的占有, “现今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与欧美有所不同,不能削足适履,对企业而言,是哪种模式并不重要,关键是模式能去中心化产生出与以往不同的用户体验,产生出价值。”

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张巳丁也对ofo是否属于共享经济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对于共享经济的边界问题,作为企业,我们认为价值是关键,首先是要生存。”张巳丁坦言,ofo目前已跨过了存量分享阶段,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和保持利润,因此会选择以统一采购的形式来进行车辆供给。“我们通过增量利用来消灭个人在短途出行时的单车消费欲望,最终根据大家的需求而不是欲望来提供服务。”

事实上,不断细化的用户需求也在挑战着固有的商业模式。“十几年来中国的用户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开始更重视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当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就是共享经济。”优客工场首席战略官、执行合伙人张鹏指出,用户体验最为重要,纠结于存量、增量等概念意义不大,因为“共享经济范围本身也在不断扩展。”

关键词:共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