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科学家谈科普:拿纳税人钱做科研,就应该要告知民众在干什么

2017-06-01 09:23:38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这一场景发生在上海岳阳路中国科学院的一栋科研大楼里,原本这是市民很少涉足的神秘地方。五月下旬,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倡导并发起的全国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来自十几家上海科研院所的近三十个实验室参与该项活动,中小学生得以与他们的家长一起,走进看似神秘的实验大楼。

他们看到了显微镜下,放大数百倍时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形态差别,也第一次见到了生物实验中常用来分离蛋白质和DNA的电泳设备,知道了常被科学家挂在嘴边的绿色荧光标志物是什么样的。

前来“开放日”的小学生通过显微镜看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形态差别。他们都被要求带上手套,以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摄

陈正军实验室学生给前来“开放日”的孩子家长介绍电泳设备。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摄

作为科学家,陈正军试图让更多普通民众明白,一种临床药物从基础科学发现到成果转化,再到最后出现在患者面前,是多么不容易的漫长过程。

比如一条蛋白或基因分子信号通路的新发现,会先后需要在细胞模型、小动物、大动物上验证它的生物学作用。如果是药物研究,则还有更为重要的安全性验证。而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入。

“不然,患者会觉得,你们科学家怎么做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能给我治病,怎么肝癌、肺癌还不能治好。”陈正军说。

他所在的实验室五年来参与了多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主题是“细胞信号通路与肿瘤”。所谓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的是细胞的内外环境信号如何进行沟通和响应,细胞内外信号沟通和响应异常可能会导致细胞“生病”或“死亡”,从而引发炎症、癌症等疾病。

“作为一个科学家,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都是民众上交给国家的税钱,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告诉社会,科研是在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做这些事情,让民众明白我们在高楼深院里干什么,捯饬的小老鼠、细胞、瓶瓶罐罐是干什么。”陈正军说。作为上海细胞生物学会现任理事长,他感觉到科学家做科普是理所应当的,也应该是一种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