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港股“供股”后出老千怎么分辨?(2)

2017-05-31 11:59:43    智通财经网(深圳)  参与评论()人

很多小股民是没有记忆的,也不会通过翻查历史旧账去了解一家公司。因此这些公司就可以通过不断的合股再“供股”的方式,来迷惑小股民。

比如香港某主板公司在金融海啸前的2007年底,股价约0.46港元,到上周收盘,该股股价0.42港元左右。表面上看,投资者似乎只有小亏几分钱,但是如果计及公司过去多年中的“合股”和“供股”,把其现有的股价向前复权处理后,其历史买入价应该为15,225港元!

说到频繁“供股”、“合股”,香港媒体曾经披露过的高山企业(即前永义实业,港股代码:0616.HK)可能令人最叹为观止。这个公司从2003年迄今,进行超过10次的“供股”,另外有近10次“合股”(最大比例是2008年的100合1),还有1次高达1送9的送红股操作。

然而过去近10年来,公司业绩几乎是年年交赤字,也就是说,多年以来的“供股”集资,最终并没有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任何正面影响,产生盈利来回馈股东。

港媒披露,该公司史上最离谱的一次“供股”,是先进行20股合1,然后接着1供20股,而且供股价折让86%。表面看来,完成一系列动作,总股本实际才多了2500多万股,但对于小股东而言,早已哭死。

有人可能会想,股价暴跌,难道大股东不怕公司控股权被夺取吗?对于看多了万科股权大战的内地股民来说,产生这种念头不奇怪。

然而,香港市场很不同于A股市场,这里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在个人手中,而且股权很集中。或许从表面看不出大股东有绝对持股,但实际上,大股东通过各种“友人”,实际上在把持公司。

还以是永义实业为例吧。曾经有在香港经商的印度富豪看到这公司的股价跌得够残,觉得有机会控制这家公司,于是斥资近7000万买入永义实业股份,持股一度高达29%,成了第二大股东。但有一次,他参加股东大会时,才发觉当时永义的第三大股东原来与大股东是同一阵线的,回来就赶紧沽尽手上股份离场,亏损几百万港元。印度富豪去年接受港媒采访时,还对此事耿耿于怀,称大股东是“只想抢大家的钱”。

“供股”也有积极一面

的确有老千股通过供股敛财,但也不能因此把所有的“供股”行为归为出老千。要判断供股是不是合理,投资者可以关注这家上市公司的过往管治水平(有没有出现过欺骗小股东行为或是信息不透明)、“供股”目的及对应的融资金额是否吻合、承销商和大股东的关系、过往集资记录及融资经营的成效等等。

下面以汇丰为例子,看看一个正常情况下的“供股”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决定是否该入场。

汇丰控股(00005)在2009年3月2日发布了一次“供股”公告,写明:“……以每12股获配发5股的基准进行供股,筹集约125亿英镑(177亿美元)……”当时汇丰公布的“供股价”为28港元,比公告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009年2月27日)的香港收盘价56.95港元足足低了近50%。

在这个例子中,汇丰控股股东每持有12股,就可以以28港元购买5股的新股。假设汇丰控股的股东在2009年2月27日以收市价买入1,200股汇丰控股港股,并参与这个“供股”活动,那么他可以以28港元每股,购买500股(1200/12 X 5)新汇丰控股股票。“供股”活动结束后,这个股东所持汇丰控股的股票总数是1700股,新的每股成本价是(56.95 X 1200 + 28 X 500)/1700 = 48.44港元(不考虑股息及交易税费等调整)。

如果投资者相信汇丰控股的“股价+股息”从长期来看会超过48.44港元,那么他就有比较大的动力参与“供股”计划。大家需要留意的是,汇丰派息是相当稳定的,而且每年有4次派息机会,因此股息因素应该计算在内。

如果投资者不想再增加汇丰控股的股份,也可以选择把这种“供股权”放在交易所上出售。对这个投资者来说,他的“供股权”理论价格上限大概是48.44-28=20.44港元(假设不计算税费等因素)。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买入“供股权”的投资者A来说,虽然他可以利用这个“供股权”,以28港元买入一股的汇丰控股新股,但如果“供股权”价格超过20.44元,实际上A的每股汇丰控股成本价已经超过48.44港元(28港元的新股价+20.44港元的供股价),显得不划算。

当年汇丰控股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当年香港投资者对于汇丰控股的判断是,基本上认为它是一家管治水平很高的公司,认为汇丰控股的股价低残只是暂时现象。身边很多香港朋友是全家一起出资买汇丰控股,支持公司的“供股”;有人甚至透支了信用卡额度来参与“供股”。

汇丰控股宣布“供股”前每股56.95港元,一个星期后股价一度跌至33港元低位,令“供股价”28港元的折让幅度迅速降至15%左右。当时的港股评论员胡孟青女士在电视直播时还因此当场飚泪,惊动全城。

到“供股”完成当天(2009年4月9日),汇丰控股的股价已经反弹至51港元,到2009年底前,汇丰控股股价最高升至98港元,比每股28港元的“供股价”上涨超过250%。

结合本文的几个案例来看:

首先,有“供股”的公司未必全是老千公司。更主要是要看该公司本身的素质如何,以及供股是否会给该公司带来进一步的价值增长机会;

其次,对于连续多次“供股”的公司,大家需要警惕;

第三,如果频繁“供股”、“合股”,而业绩未有明显起色,此类股票最好避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