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博导涉嫌学术造假?河北省重点项目4年难产谁之责

2017-05-27 08:57:26    华夏时报(北京)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博导涉嫌学术造假? 省重点项目4年难产谁之责)

5月24日,在《华夏时报》记者的要求和见证下,王增良拨通了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卫江的电话,他的问题是:在邯郸投资2个多亿的硼同位素提取生产项目能否成功。

对方的回答令王胸口发闷:我给你的那点东西(技术)值5000万,你现在才付1000多万,继续付钱就做;至于做不做得成,我只有八成的把握;我说技术肯定是成功的,如果你认为不成功,那就不成功,你告天津大学去。

王增良疑似陷入一场科技骗局。2013年,他结识这位宣称“突破硼同位素提纯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张卫江,并与其所在的天津大学签订技术转让协议,随后投资2亿多元进行工业化生产。但4年来,该项目一直未能启动,设备、厂房长期闲置,所有的投资陷入僵局。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此前一直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并获得500万元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学术造假一旦坐实,或涉嫌套取专项资金构成诈骗罪。

重金砸向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王增良24日上午再次赶到天津大学新校区,他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来到这里。在过去的4年间,他不知疲倦地往返于邯郸和天津之间,天津大学孕育着他的富豪梦,而如今只有失望。

4年前,他经人介绍认识了张卫江,后者的身份除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之外,还是国内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的顶尖人才,其对外宣称,已经攻克了相关技术难关,完成硼同位素提纯技术“中试”(即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能生产出丰度(专业术语)达到95%以上的B10、丰度达到99.7%以上的B11的两个高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工业化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一直被美、俄等少数国家垄断,我国还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上述硼同位素产品,广泛用于核工业及军工,如稳定性硼同位素B10,国际市场价位为每克5美元以上,目前主要来源于国外采购,且大规模购买并非易事。

王增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而张卫江所做的PPT介绍中,也对此予以明示:已经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试验装置的连续生产。如果以每年25吨的产量计算,需要设备等投资1.5亿多元,6个月收回成本,当年可以获得5.5亿元的收入,扣掉成本能获得4亿元的回报。如果按每年50吨的产量计算,在完成2.6亿的投资后,4个月收回成本,当年可获得8亿元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