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机器人一些专业技能已炉火纯青,但它能与人类愉快地谈心吗

2017-05-26 13:18:27    林小春 彭茜/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能聊天的机器人,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来了。它的名字叫作“伊丽莎”,能够模仿心理治疗师问一些开放而模糊的问题,比如“您感觉如何?”“这是什么意思?”“请继续说”结果,一些人还真误会了,以为自己在与真人对话。

“伊丽莎”只能完成针对特定领域的对话,远远称不上“智能”。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有一些聊天机器人问世,如1972年能模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帕里”以及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对话程序“艾丽斯”、Jabberwacky等。

美国谷歌、脸书、微软等各大巨头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微软聊天机器人Tay在一天内“学坏”变成种族主义分子并因此下线,成为去年的热门新闻。苹果公司的Siri、亚马逊的Alexa等语音助手,也是一种聊天机器人。

可以说,聊天机器人的市场红红火火,已经成了零售业、电子商务、银行和医疗保健等行业与用户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英国朱尼珀研究公司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2年,聊天机器人每年将为企业节省超过80亿美元的商业成本。

虽然聊天机器人正大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的不足也很明显,那就是“不通人情”,或者更专业一点地说,它们在对话质量上更多关注语法性、多样性以及话题相关性等方面,但不太重视对情绪或情感的深入体会。中国清华大学黄民烈等人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刘兵教授合作的“情绪聊天机器”,在“拟人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

具体来说,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这个系统可表达出快乐、伤感、愤怒、厌烦、好感五种情绪。比如,当用户键入“比情人节更庸俗的事就是、对情人节的接待规格提出要求”后,机器人表达快乐情绪时会回答:“情人节快乐!”;而表达生气情绪时则回答:“这是赤裸裸的炫耀啊!”

“这项研究试图赋予机器了解人类情绪的能力,同时能在聊天过程中有情感地回复,”刘兵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个能力重要之处在于人类聊天充满了感情色彩。没有情感在内,聊天就会让人厌烦,聊不下去。”

刘兵说,关于机器的传统观点是它们没有情感,不能与人类有情感地交流,但他认为这句话的第一个部分有待争论,而第二个部分可能就是错的。“我相信机器人与人类有情感地聊天是有可能的,而这项研究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