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银行全面进攻“校园贷”:这个被玩坏的市场如何重生?

2017-05-19 16:47:5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裸条借贷、欠贷自杀、暴力催债……“校园贷”这个此前曾经混乱不堪的市场随着正规军的持续进入,有望得到一丝清明。

5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宣布首发“金蜜蜂校园快贷”,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也宣布在华中师范大学试点推出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产品“中银E贷•校园贷”,另外,本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的校园贷产品也在积极筹备中。

“裸条”时代的终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校园贷这一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应运而生。比如,按照广东200万名在校大学生的基础、每人每年分期消费5000元估算,校园贷的市场容量可达上百亿元。

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联网校园借贷平台后,互联网金融看到校园贷这片蓝海,并将目标纷纷瞄准校园,校园贷由此开启了其野蛮生长之路,2014-2015年校园贷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特别是2015年开展校园贷业务的互金平台急速增长并达到顶峰,做校园贷业务的平台达到了108家。

但与此同时,一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利用在校大学生认知能力较差、防御心理弱的劣势,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

有些“校园贷”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诸如放款门槛较低、申请主体审核不严、多头授信、隐私泄漏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裸条借贷”、“欠贷自杀”、“暴力催债”等影响恶劣的行业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2016年,这一现状得到了遏制,校园贷迎来了巨大转变。2016年3月,一则关于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因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的新闻,使当时风头正劲的校园贷立刻成为舆论焦点。后来出现的“裸条事件”再次将校园贷推上风口浪尖,校园贷甚至成为“校园骗局”的代名词。

2016年4月,银监会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拓展情况,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第一时间报请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