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他们站在“广州布鲁克林”天桥上,拍下非洲人的中国梦

2017-05-19 09:54:0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女人和男人 2012年11月11日 曾宪芳

小北路 2009年7月30日 丹尼尔·特劳布

尽管在中国生活多年,再一次来到上海,特劳布还是不出意料地感冒了,“每次来都要生病。”他表示歉意。1998年,特劳布从美国搬到北京生活和创作,后来又住到上海。农民工和棚户区,是他观察迅速发展中的中国超级城市的落脚点。也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和线索,他随着中国工人前往非洲,又在那里发现了移居中国的非洲人。

巧克力城。在诸多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论文中,广州小北片区和三元里一带都有这样的别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来自非洲的商人和体力劳动者,让那里的街头和市场有了迥然不同的样貌。2009年,特劳布发现了小北路天桥这座“国际交流与融合的天梯”,而拿着照相机在这座天梯上向非洲路人招揽生意的吴永福和曾宪芳,则成为他随后的艺术项目《小北路》无可替代的一部分。“他们来自中国内地,和非洲人一样也是移民,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方式工作。”特劳布建议两位摄影师将照片保留下来,累积达到两万张,数量惊人,且都是最接地气的记录。

坐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厅里,背后的墙上展示着《小北路》中部分的照片,特劳布将自己的作品与吴永福、曾宪芳作品的差异进行比较。“我也曾尝试像他们一样给非洲人拍照,但很快发现无法拍出他们那样的照片,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工作,我和非洲人的关系与他们的完全不同。”在特劳布看来,吴永福和曾宪芳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作为艺术家的他本人无法替代的。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日前举行的展览《看看我们!》,将特劳布、曾宪芳、吴永福的《小北路》,与法国艺术家托马斯·苏文的《北京银矿》、合肥摄影师刘涛的街拍作品一起呈现,展示中国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多个侧面。《小北路》吸引人的是镜头下个性迥异的非洲人。有的身着华丽的传统民族服装,但眼神却完全是到此一游的空洞。还有些非洲姑娘,穿着廉价的时髦衣服,挺胸翘臀,眼神中充满自信与妩媚。

关键词:广州小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