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大数据解读“一带一路”中的贸易再平衡

2017-05-18 16:39:0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过去三年里,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和上海社科院的专家们走访了1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我们在考察中,甚至走了很多其他学者没到过的地方,比如伊朗的恰巴哈尔港,他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第一个专家组。其实他们和苏州工业园区是同年成立的,他们也叫自贸区,但是企业只有三四百家。我们也去了菲律宾达沃市,也去了俄罗斯海参崴。”王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接待外国代表团时他们经常问,你们的意图、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向他们总结一句话: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里,我们自己已经搞了‘一带一路’,一条沿海经济带,一条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延伸开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沿江经济带往西延伸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么解释,他们一听就明白了。”王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所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好的经验分享给相关国家,因为各地不一样,有的地方建自由港,有的是自贸区,有的是工业园区,还有出口加工区,甚至还有高新园区,而这些中国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拿这些案例和他们分享,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实现贸易再平衡

5月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在“一带一路”研究成果报告会上,发布了《“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发展报告(中英文)》和《一带一路中外合作园区发展报告》。

其中,《“一带一路”投资贸易发展报告》关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贸易、投资、自贸协定、双边投资协定,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报告基于对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流向和流量的研究提出,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欧盟、美国和中国三大经济体,以市场和完成产品工序作为货物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围绕三大经济体市场和产品工序,形成了区域价值链体系,而在区域价值链体系下,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为区域价值链体系提供资源或者承担部分产品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