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境外经贸合作区为“一带一路”开枝散叶

2017-05-16 20:01:34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有60多个国家提出希望我国与其共建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与所在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受到东道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民众的认同。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

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建立各类特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点带面推动高速经济增长。深圳特区、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产业园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弘扬我国发展模式、管理理念、文化价值的重要渠道,是和“一带一路”国家共享发展经验的重要名片。

中国政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以促进与东道国的共同发展。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的,主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东道国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决策。通过建设经贸合作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建厂,增加东道国就业和税收,扩大出口创汇,提升技术水平。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境外经贸合作区契合了所在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诉求,也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并能让世界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赢的投资理念。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中有7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截至目前,我国企业已在14个国家建设了17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最早建成的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已成为中巴经济合作的典范。

如果说修路架桥等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枝干,那么要想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还需要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带动所在国本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而经贸合作区建设就是其中“茂密的绿叶”。

促进中小企业“走出去”作用明显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往往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法律、语言文化不熟悉、不适应,也面临着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水电路等外部配套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公共平台、积极拓展海外发展空间,为发挥产业集群和投资规模效应效益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互补协同、共同抵御风险,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在“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基础上,相关国家的民众收益需要本地产业发展来保障,而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相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