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2)

2017-05-12 10:35:0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那么,能怪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吗?

消费者消费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非要脱离实际,付出高价去覆盖“工匠精神”的成本,那么。消费者自己会被淘汰。

所以说呢,符合市场需求的就是好的,没必要非得纠结于质量高端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把目光瞄准更大规模的普通人的市场,利用规模优势,可以极为快速地提高普通消费品的质量。

手机市场就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代手机——“大哥大”,那时候北京的房价才1000多元一平米,而一部“大哥大”要几万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用得起“大哥大”。

今天你能想象,某个人手里拿的砖头式移动电话,居然值几十平米的北京房吗?

“大哥大”是什么质量?现在的手机是什么质量?天渊之别。

而这巨大的质量提升靠的是学习瑞士人吗?当然,对质量的追求精神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手机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规模效应使得企业有利润条件来提高产品质量。

假如中国人始终只有极少数人能用“大哥大”,则无论有多少“工匠精神”,也对质量改善不大。

就是把整个瑞士的工匠都搬到中国来,也造不出今天这么好的手机。

所以,当你对着某个瑞士制品叹赏再三时,别忘了,瑞士制品的质量提升速度,其实远远赶不上中国这些大规模消费品的质量提升速度。中国制造在短短30多年里,质量已经提升很多代了。

所以,“市场精神”比什么精神都厉害。企业家卖卖“工匠精神”,算是营销手法,可以。但官员跟着去提倡“工匠精神”,就是不懂经济了。官员只要多放开市场就好。(邓新华系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第一财经转载自“人文经济学会”微信公众号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