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一带一路”钱景:一央企为哈国创造3万多就业岗位(3)

2017-05-09 09:26: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巴基斯坦“N-J水电工程”也是一张互利共赢的典型名片。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座水电站是在尼鲁姆河建设拦河大坝,通过引水隧洞将水引至下游约28.6公里处的发电机组发电。引水隧洞总长约为68.5公里,落差高度为420米,贯穿喜马拉雅山断裂段,具有高埋深、大变形、软硬岩相间复杂地质条件,施工难度世界少有,被称为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

难度虽大,回报不小。电站一旦建成,全部发电后的年发电量约为51.5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水电发电量的12%。该项目不仅带动了中国装备、技术走出去,还为当地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中国中车集团公司也已经从简单的产品合作转变为技术、产品、资本、服务等多种模式的合作。董事长刘化龙介绍,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建立本土化的制造基地,就地招聘和培训当地员工,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链的完善,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招聘员工近400名,80%都是当地员工,远期规划当地员工比例将增加至95%。

央企还为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了不少地标建筑。比如,建造了中国90%的超高层建筑的中国建筑总公司承建了印尼雅加达标志塔(东南亚第一高楼,638米)、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438米)、俄罗斯联邦大厦(420米,欧洲第一高楼)、肯尼亚内罗毕哈斯塔(非洲第一高楼,300米)、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265米,世界最高宣礼塔)等。

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建筑总公司了解到,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后,“互联互通”为公司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基础设施业务空间,公路、机场、电力、石化、港口、桥梁、轨道交通、供水管线等领域迅速发展,海外基础设施业务占海外业务的比重,由约10%上升至约40%,逐步形成全方位的海外业务领域。

一些央企在开展建设的同时,不忘改善当地民生,在公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汪东进表示,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公益事业的投入和发展几乎涵盖了所有项目所在国,直接受益人数达200多万人。

例如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控股的阿克纠宾公司,纳税额占当地税收的70%,提供了三万多个就业岗位。同时,为保证当地市民在严寒的冬季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公司投资建设了哈国最大的现代化温室蔬菜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