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央行旗下媒体:勿以小幅波动危言耸听 扰动加强监管决心

2017-05-08 11:11:19    金融时报  参与评论()人

近期,股市、债市的短期波动,进一步引起市场人士对于当前金融监管政策的探讨。

在这些探讨中,不乏一些建言甚至担忧的声音。比如有券商资管研究者认为,当前金融市场波动有加大倾向,相关预期也有浮动的征兆。对此,监管者需要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防范极端情况出现,尤其要严防“钱荒”等极端事件的重演。另有投行观点表示,控制杠杆率无疑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长期健康,但短期而言,特别是如果各监管部门协调不畅,紧缩性的政策很可能引发更多信用事件,导致流动性骤然紧张且市场波动性加剧。

毫无疑问,对于市场从业者的研究提醒,相信有关方面不会置若罔闻,而是会兼听则明。但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市场对于当前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无需过度忧虑,需要稳定预期。也就是说,各方既要充分认识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温和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的决心,也要看到,“稳”是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主基调,“稳”是做好金融工作、维护金融安全的大前提。

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推动温和去杠杆,是防控风险隐患,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必要举措。最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结构转型调整,此前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部分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有所加重,金融领域也再次出现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等苗头。不管是“脱实向虚”,还是“以钱炒钱”,或者是金融机构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都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滋生金融风险,产生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乱象,长此以往则会动摇实体经济根基,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金融监管,正是防风险、抑泡沫的需要。

也正因此,近期从货币政策到监管政策,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旨在温和去杠杆,弥补监管短板,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比如央行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适中水平,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趋严,考核加码。银监会密集下发多个监管文件,针对“三套利”、“四不当”以及金融乱象等进行专项治理,推动银行业风险防范与杠杆控制。证监会、保监会同样出台具体措施,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另一方面,市场各方也无需过虑,在金融强监管去杠杆的过程中,“稳”依然是主基调,是大局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这就是说,在经济金融领域要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前提是稳,是度的把握。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年初撰文阐述货币政策思路时表示,“稳”主要体现在货币信贷总量要稳,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金融体系要稳,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监会年初召开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更是将“稳”总结为六个方面,其中一条就是“资本市场运行要稳,这是改革发展措施的基础”。在“稳”的基础和前提下有所“进”,这无疑就决定了在坚定决心强化监管去杠杆的同时,节奏与力度的把握,当是有关方面考虑之中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