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盘古宏观专题报告:雄安新区“产业集聚”应以前车为鉴

2017-05-04 10:16:5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及周边区域。据报道,新区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雄安新区定位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区域定位及产业设置

从位置选择看,北京诸多卫星城生活和工作区域严重错配,导致巨量的“钟摆式”通勤需求。雄安新区选址“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在避免城市通勤干扰的同时,亦能保护自身产业发展。从自然环境看,作为河北省的重要生态地区,白洋淀是海河平原最大的淡水湖,适宜作为新区的“后花园”。从历史遗留看,雄安新区没有严重的历史包袱,可以视为一张白纸。从空间可扩展性看,北京西南的“京保石”一线地域广阔,后续发展潜力大。北京、天津、雄安,“京三角”拟成为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域。

与其他国家级新区相比,雄安新区的定位颇为不同。首先,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重点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第二,雄安新区将着重突出制度、科技、创业环境的改革创新。在其他新区的建设上,要素聚集并不罕见。很多地区不乏高校迁址、产业搬迁的案例。但是,制度创新,尤其是中央层面牵头的制度创新尝试,应属雄安新区的独有优势。第三,与设立地区“增长极”的目的不同,雄安新区是要将北京一地独大的单极化增长模式转变为多点多极化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之外,再造一个“京三角”。

从产业布局看,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央企总部的聚集地。结合相关行业的行政事业单位,如各类行业协会、产业要素交易所,变成各行业管理的牵头协调区域。雄安新区一方面有在京高校和研究资源作为人才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有大量央企作为产业试点,理论上是“产研结合”的完美方式。但是,单纯以行政划拨方式向雄安新区置入创新要素,远远不能保证人才和产业落地生根。作为补充,配套的制度创新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