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高利贷成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

2017-04-26 23:31:0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该企业负责人回忆,很多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以贷款还贷款的方式进行运转。但最终,他们仍有近千万元贷款无法偿还,从而陷入信用危机,被司法机关列入“老赖”名单。银行信贷逐渐对该公司关闭了大门。

实际上,银行对该企业关闭信贷大门还另有隐情。

上述企业所在的工业园区内,不少公司的经营状况与之类似。除了抵押和质押等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外,这些急需资金的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默许下,以互相担保的方式获得贷款。这种方式往往是一荣不一定俱荣,但一损却是俱损。上述企业便与当地至少四五家企业之间形成“互保”关系。

互保套贷,短期内确实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这一政策将各企业的资金、信用和责任相互捆绑,表面看来降低了企业风险,实则是一个巨大隐患。多名企业经营者表示,他们其实也都清楚互保套贷的危害。担保考验的是信用,互保圈中一旦一方或几方跑路,无限连带责任的条款下,没有跑路的企业就要承担所有债务。如此一来,即使在互保链条中经营不错的企业也会被拖垮甚至倒闭。

前述企业经营者认为,互保圈里的企业,经营情况可能差不多,信用资质也就差异不大,“表面上是相互担保,但其实等于没有担保”。互保套贷天生的弊端注定这仅仅是一个权宜之计。

正常融资和互保套贷都不能奏效时,有的企业想到了集资。

他们的办法是,成立一家可控的融资服务公司,通过宣传和推广,许诺高息吸引普通民众融资。有的企业直接将这些融来的资金用于经营;有的公司通过中间一家资质比较好、规模比较大的公司作为样本,吸引民众前来投资,再将资金转用于自己的经营。

上述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他认识的另外一家企业便以此种方式,许诺18%的年息,吸引了30余人近2000万元集资款。

然而,当这些集资款仍不能改变经营状况后,一个可以想象的结果便是无法按时偿还本息。最终极有可能陷入集资诈骗的犯罪深渊并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已经走投无路的企业,在选择被揭发犯罪还是继续掩盖真相时,他们往往选择后者。但在银行贷款和民间集资都被关上大门后,他们只能选择高利贷来填补资金漏洞。

接受1℃记者采访的上述企业负责人表示,高利贷也分为一般民间借贷模式的高利贷和涉黑的高利贷等多种形式。对于涉黑性质的高利贷,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的。他周边很多老板在选择高利贷时,一般会选择利息上可以接受的放贷者。他曾经向一位自然人借款100万元,利息为月息3%,也就是年息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