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刘戈:不引领创新,要国企干什么?

2017-04-21 13:20:5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存在?当然因为国家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决议”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性企业和竞争性企业两种,今后公益性企业将以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公共产品为存在目标,这些企业其实是通过企业化运作实现政府功能,显然,利润和规模都不再是这类企业的考核目标。

而除此之外,竞争性国有企业为什么还要存在呢?在我看来,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存在的理由就是完成民营企业尚不具备能力,或者不愿意大力投入但符合国家需要目标的任务。在中国,这个目标只有一个——引领创新。

在中国经济上一轮发展高潮中,中国国企基本以追求产能和规模为经营目标,导致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等为代表的重化工行业产生巨大过剩产能。国企效益大幅下滑,现在面临企业大幅亏损、大批裁减员工的困境,可谓教训沉痛。

总体来说,中国国企的问题,不是人太少,而是人太多,不是薪酬太低,而是很多人的薪酬远超其市场价格。国有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招更多的人,铺更大的摊子,发更高的工资。

在我看来,竞争性国企存在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引领创新。在中国经济艰难转型的当下,竞争性国企要发挥其体量大、实力强、素质高的特质,引领国家创新潮流。中国之所以在竞争性领域还保留众多的国企,就是因为很多国企尤其是央企有着雄厚的基础和科研能力,在很多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尚未长大,没有能力在研发领域有更多的投入,而国有企业凭借其实力和责任可以有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还有一些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领域,由于商业价值不够吸引民间投资,也需要国有企业担起责任。

竞争性国有企业要完成其创新的使命,当然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一套创新体制。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说,引导企业建立起这样一套机制,显然要比限制员工总数和工资总额要难得多。竞争性国有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是,通过内部合理激励机制的建立挖掘潜能,将薪资向一线、向能人倾斜。

对于国资管理部门,先需要改变的是,将过去只对国有企业进行产值和利润方面的考量,强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改变为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产值占比、企业海外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更精准的考量,引导国有企业向创新型现代企业转型。

其次是要建立企业创新的容错机制,允许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失败和由此产生的损失,鼓励科研工作者大胆试错。

第三是在控制甚至降低国有企业用工总数的同时,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公开透明的招聘程序向社会招贤纳士,给重要岗位上的特殊人才以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薪酬。

从酚醛塑料到尼龙,从阿司匹林到晶体管,从无线电到电灯,据统计,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 160 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企业完成的。虽然当今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的投入和政府科研机构,众多的科学突破也来自于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但在发达国家,企业的投入早已成为科学研究甚至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以杜邦为例,每年在研究和开发上的投入高达10多亿美元。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数百亿美元。

迄今为止,中国公司对于世界原创性发明的贡献依然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虽然如华为等民营公司已经在商用创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大部分领域,尤其是传统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创新和发明方面的潜力比民营企业更具优势。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出一大批人数越来越少、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的企业,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

只有将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目标和考核方式进行彻底改变,竞争性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刘戈系中央电视台评论员)

第一财经转载自“听戈”微信公众号

编辑:孙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