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中产品牌”陈可辛与他创立的电影王国

2017-04-21 08:40:5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香港导演陈可辛

陈可辛监制的《喜欢你》,邀来金城武、周冬雨主演,扶持出又一位新导演许宏宇(右)

金城武在《喜欢你》中饰演钻石单身男,挑剔、刻薄、目中无人,却对美食有执念

《喜欢你》中的金城武与周冬雨,性格、身份、年龄都有很大差异,却有趣地组合在一起

回望在电影圈30多年,陈可辛从没觉得自己跨入一个自在舒适的阶段,“没有说终于到了那个点,以后可以享受了,没有。每一次(新电影上映),好像你前面的成功都重新洗过牌一样。成功带给你的是更大的压力。”

今年,陈可辛55岁了,长发越发斑白。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他坦言自己老了,“我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勇气了。有些电影,我作为一个观众愿意去看,但我有自知之明,不能再用以前的心态去拍了。”

创作冲动淡化,但作为监制的眼光却依然敏感。一旦寻找到符合当下市场的题材,陈可辛便会以监制的身份和经验做出判断,“找比较年轻的导演,让他们带入自己的感觉。”

去年,他监制的《七月与安生》横扫香港金像奖与台湾金马奖,新人导演曾国祥成为年度黑马,周冬雨与马思纯也成功晋升金马影后。这部青春文艺片最终的票房达1.67亿元。

陈可辛监制的《七月与安生》横扫香港金像奖与台湾金马奖,周冬雨与马思纯晋升金马影后

4月27日,又一部由陈可辛监制的《喜欢你》即将上映。与曾国祥一样,《喜欢你》的导演许宏宇也是跟陈可辛共事了十几年的伙伴,也是“陈可辛”这个品牌下力推的新人导演。

北京媒体提前试映会前,陈可辛提前到场,坐在媒体席亲测媒体的现场反响。他对第一财经坦露着自己的忐忑,“每一次好像都没底气到觉得完蛋了。”

在豆瓣电影以及票务网站上,数万人在《喜欢你》的页面点击了“想看”。但陈可辛明白,“点了‘想看’,(观众)真的会去看吗?未必。没点,是不是不会看呢?也未必。”

经过《七月与安生》,陈可辛对周冬雨很感兴趣,她的表演没有包袱,“凭直觉去演,往往让你意想不到”。“她就好像是一个通往年轻观众的载体。”陈可辛说,他一直通过网络去探究“90后”的世界,而周冬雨最能代表他好奇的这一代人,随性,有趣,有个性,但不反叛。

为寻找跟周冬雨形象足够对立的演员,陈可辛找到合作了四次的金城武。鲜少露面的金城武是电影圈的异类,接戏少、人气高,也只有陈可辛这样的老朋友才能说动他出演一部现代爱情喜剧,与鬼马的周冬雨演一场人物差异极大、戏剧感十足的对手戏。

从概念、剧本、选角、拍摄、后期制作直至宣传营销,陈可辛密切掌控《喜欢你》的流程,但电影的最终命运,他依然没底,“你用了那么多心血,结果你的命运就是在那两周,甚至那个周末的运气。”

平衡艺术与商业

陈可辛初涉影坛时的身份不是导演,而是监制。上世纪80年代,他经好友曾志伟推荐进入电影公司,开始做《神行太保》、《壮志豪情》等多部电影的监制。

年轻时代的陈可辛与曾志伟

“除了导演之外,监制的身份在我这一辈子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陈可辛说,监制跟导演相比不太高调,“很多时候你做监制大家可能都忘了,但这是我的一个标签。”

基于多年监制工作的经验,陈可辛从筹备、执导电影时,就非常注重从商业角度进行运作,善于选择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可谓香港导演中最具商业头脑的一位。1996年的电影《甜蜜蜜》在香港得到1555万港元的票房,拿到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九个奖项,可见其艺术与商业的平衡能力。

“我不会觉得我是艺术家,就不谈生意,不谈宣传。”陈可辛坦言,他很早就对市场保持敏感,从电影开拍初期就注重宣传,“电影要是没有宣传,多好看都没用。我的宣传意识一直很强,从香港到来内地头几年,我也一直参与宣传和营销。”

陈可辛是最先有危机意识的一批香港导演。2005年,他叹息“香港电影要么北上要么等死”,开启新征途。在陌生而广阔的内地,“挣扎着适应”。

就在他北上这些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从2005年的20亿元飙升至2016年的457亿元。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的是,导演拥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去拍电影;坏的是,电影人不得不被资金和捉摸不定的潮流捆绑,甚至丧失判断和选择权。

从2005年正式进军内地的《如果•爱》算起,陈可辛有过《投名状》、《十月围城》的胜利,也有过《武侠》的受挫。2012年,他监制的武侠片《血滴子》众星云集,却只拿到7000万元票房。陈可辛所代表的商业价值,一度饱受质疑。

《投名状》、《十月围城》等电影的成功,让陈可辛的商业价值得到认可

陈可辛已经掌握了大数据、明星资源、雄厚资本,却仍难以把握住市场。今天的营销,也跟过去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现在网络的宣传,神秘感不好,打广告也不好,(最好)是要观众去传。但口碑非常被动,电影好看也不一定会传,有话题才能传。话题怎么造?说好的不会传,说八卦、不好的才会传。电影宣传变成这样,我真的不懂了。”

接地气,有人味

在武侠大片的浪潮中起伏跌宕,陈可辛终于看到,大片时代势头已去,中小型影片正在重拾地位。他最擅长的成长、回忆、理想失落的人文主题,又一次在电影浪潮中回归。

年过半百的陈可辛终于可以任性地选择自己想拍的电影。他打破香港导演的地域局限,起用内地演员、内地编剧拍摄《中国合伙人》,又让喜剧明星黄渤出演《亲爱的》这样悲情沉重的现实电影。

这两部关注现实和命运的电影,成了陈可辛的翻身之作,分别拿到5.5亿元和3.44亿元票房,并赢得各大电影节奖项。

而那些有着青春、爱情印记的电影,他则选择培养麾下的年轻人,“这个行业本来就应该薪火相传。”

曾国祥与许宏宇,都是跟陈可辛合作十几年的年轻人。38岁的曾国祥是老友曾志伟的儿子,从最底层做起,最终凭《七月与安生》摆脱“曾志伟儿子”的影子。35岁的许宏宇则是陈可辛的御用剪辑,两人从《投名状》结识,合作十几年,数度提名金马奖最佳剪辑。

“其实这两部戏都是这两三年的一种潮流趋势,都是IP变成电影。”陈可辛能在这两部电影中看到自己年轻时的趣味,“好像有一种二十几年前经历过的感觉。”他并非刻意要在“陈可辛”这个品牌下建立一个新人导演的梯队,他也并不确定,《喜欢你》是否能取得《七月与安生》那样的好口碑。

他唯一能判断的是,《喜欢你》比《七月与安生》更商业、面对的市场更大,“这部戏拍的时候很快乐、很青春,没什么遗憾,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放进去,我们尝试用这部电影跟更多的年轻观众沟通。”

“观众对你的判断不是一部电影的成败,而是你一辈子的电影。我也很自豪地说,这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能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一直做到现在。”陈可辛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一字一顿地说,“我还是相信,我喜欢的东西是比较接地气、比较有人味的。”

对话陈可辛:

想拍李娜的反叛,但“90后”观众已经没这个包袱

第一财经:你曾说,监制这个工作就是要“捍卫电影在商业上电影不会失败”,比起导演,监制的身份是否更加冷静、客观?哪些电影你会选择自己执导,哪些选择做监制?

陈可辛:监制其实还不是冷静、客观这么简单。监制虽然不是你的作品,但有你的品牌,有观众一直以来对你的信任。你不能做跟个人喜好无关的东西,大方向、价值观还是得一样。

那些我非常爱的、非常有冲动想拍的题材,或者题材让我有切身体会,对我生活或人生的命题有一些感悟的,我就会选择自己导演。但有些电影,我作为一个观众愿意去看,但我没有一个作者的冲动,我做监制就比较好。

第一财经:曾国祥、许宏宇这批年轻导演,是不是要跟你有审美上、价值观上的一致,你才会挑选他们来当导演?

陈可辛:要挑跟你完全一样的人不容易,人是不同的,但大方向还是得比较像。(我)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每次拍戏都是这些人,这个团队本来就建立了一套审美跟价值观。大家在一起这么多年,不只是为了利益,因为利益到处都是,尤其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么红火,我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离开,可能都会赚得更多。

我们走在一起,就是因为审美、价值观比较像,所以做得比较快乐,有默契,没那么累。曾国祥也好,许宏宇也好,之前跟我都是十几年很紧密的合作。所以不是我去选择,而是我看到一个合适的剧本,就会问他们准备好了做导演吗?准备好了,那就做。

第一财经:跟随你多年的年轻人,既延续着你的品质,又各有风格。他们是否算“陈可辛”这个品牌下的新一代电影势力?

陈可辛:其实没有那么有计划和策略。我们做的时候没有像好莱坞考虑得那么专业,早就想好第一个梯队要怎么样,下面要怎么样。我们应该是有更好的布局,但没有。我们的企业精神是被逼出来的,电影是很困难的行业,要保持这个团队一直做快乐高兴的东西,是有代价和成本的,这些成本也要有资本的介入。

很多时候都是机缘巧合。曾国祥与许宏宇,我都知道他们的优缺点,之前也找了好几个剧本给他们,谈来谈去谈不拢。刚好《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两个项目来我们公司,不适合我拍,但我觉得也能发展,答应做监制,找来找去,还是身边这两个人最靠谱,他们也乐意拍。所以你讲的那些很企业的布局,香港人并不强,我们是很家庭作业、家庭作坊式的。香港人做什么都是兄弟帮,内地的格局观比香港强。

这两年做监制,这两个选题都做对了。但你说我从一开始就有100%的把握?不是。有没有直觉?当然有,不然也不会做。但这个过程里也有很多障碍和起落。包括《七月与安生》上映的时候,其实第一天票房就不好,现在整体票房也不是很好,但是口碑比我们想象的更好,也拿了那么多奖。

第一财经:你是能把艺术创作和市场判断糅合在一起的成功导演,但也会有不确定?

陈可辛:电影是非常复杂的工业。你说它艺术,它不是纯艺术。你说它工业,它绝对不是纯工业。但在这两者之间,就有一千、一万个会偏差的可能性。那只要一个可能性发生了,整部电影出来的成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无论你累积了多少次成功,拿到多少所谓的名誉和奖项,每次上一部新电影,你都是忐忑的、诚惶诚恐的。我最厌倦的就是每一部电影上映前,都那么没底,都那么恐惧。每部电影出来以后,无论是评论,还是商业上的成绩,我都那么没底气。

电影非常复杂。一部电影好看,也不一定卖钱,烂片也不一定不卖钱,它完全是没规律的。所以我常说,我们只能认真地去做电影。讲一句最土的话,就是“勿忘初衷”。无论整个电影的经济格局发展得多好,跟我们工作态度是没有关系的。我们还是得很辛苦地挑自己喜欢的(题材),很爱它、很认真地去做,同时也尽量迎合市场。

《甜蜜蜜》成为一代人对香港电影的永恒记忆,也奠定了陈可辛的风格

中产的价值观

第一财经:在你过去的电影中,《双城故事》、《甜蜜蜜》,以及两部《金枝玉叶》传递的闯荡、冒险、艰辛、孤独和浪漫,非常吻合那个时代青年观众的心态,很接地气。研究不同时代年轻人的内心,是不是你一直在做的功课?电影圈有了哪些变化?

陈可辛:其实我现在在琢磨90后的心态,但那时候不用太琢磨,因为自己还年轻,用直觉来拍就行了。

严格来说,《双城故事》是我最没有考虑市场的一部,毕竟第一部,没有经验,只能拍你相信的东西。《双城故事》接地气吗?绝对不,它讲的漂泊是我很个人的感觉。曾志伟的一生,其实是我的童年。每个年轻导演第一部电影一定是拍自己的前半生,一定是拍自己的故事才会有激情。

《双城故事》有谭咏麟、曾志伟、张曼玉,但票房绝对不算成功,是亏钱的。到了《金枝玉叶》就比较懂市场,但也没有想太多。《金枝玉叶》拍的是娱乐圈,当时电影里面有几个禁忌,一是不该拍娱乐圈,二是不能拍戏中戏,三是最好不要那么多倒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别拍歌舞片。这些我(后来)都拍了,我还全拍了。那么《金枝玉叶》拍娱乐圈这个题材,当时挑战很难,观众不会相信你的东西,执行很困难。

老实讲,当时拍电影只能靠自己的本能去想,没有那么科学化。现在中国电影跟美国电影一样,什么都靠大数据、靠网络。

今天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利益那么大,其实比以前复杂得多。以前我们拍摄很简单,做个梦醒了都能把那个梦变成一部电影,从弄剧本到拍,可能就三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但现在,起码三四年。

第一财经:你说过,现在再拍那种票房十几亿元的电影,找不到快乐的感觉了?

陈可辛:我看过几部十几亿元票房的电影,没有一两部是我喜欢的,基本上20亿元票房的就更没有了。20亿元票房的电影,就是真正通杀的大市场。我的电影还是有一点小众,虽然我拍的也不是艺术片、文艺片,我也拍商业片,但我的商业片还是针对中产阶层的观众。

我的整个成长就是中产的,所以肯定是非常中产的价值观。现在内地三、四线城市,包括农村、城乡接合部这些地方,我没有生活过,不可能跟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我尝试过拍动作片、武侠片,拍得很辛苦。那些(题材)离开了生活的形式,不管什么阶层都能看,是讲肢体、讲动作、讲画面的。但是我又不是一个(擅长)画面的导演,我是一个讲人文故事的导演。

第一财经:你这几年拍的《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关注中国内地的社会现实,也是从一个中产阶层的视角?

陈可辛:对,我一个香港人,好不容易能够打破地域的障碍,能拍到像《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这种题材。尽管《亲爱的》里面,人物的阶层都不是中产,但价值观还是中产,有中产的人文关怀。

现在十几亿元票房的电影,要么是喜剧,要么就是超级英雄,要么就是武侠片、盗墓等等。但那些片我又不会拍。说得清高一点,我要拍我喜欢的戏。说得实在一点,你不喜欢的,会把它拍砸了,因为我的判断会全错。什么人就做什么电影,没有认同,你是拍不出来的。

现实三部曲

第一财经:到你这个年纪再拍电影,是不是可以更任性一点,更遵照自己内心一点,拍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李娜》。如果是青春潮流的题材,就交给新导演去拍?

陈可辛:好像是有一点那种想法。我很早就非常肯定,《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这两部戏都不是我这个年龄段能拍的。那是不是说我就拍一些我比较任性的东西?也不一定。我有很多未来的计划,包括弄了两年剧本的《李娜》。

《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和《李娜》,对我来讲有点三部曲的感觉,这三部电影,是我真正开始拍现实生活,跟社会、人文有关。到我这个年龄,会对人生命题有一些困惑,对社会有观察、有关怀。而且我想,我个人的困惑,会跟观众老百姓的困惑搭得上。

拍《李娜》,我对年轻一代的改变看得特别重,李娜对体制的反叛,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的反抗,这是我看得比较重的。我们在弄剧本的时候就发觉,相比80后的反叛,90后已经不一样了,90后没有反叛了,因为他们觉得根本就没有体制,也没有领导,对他们来讲,这个世界是没人能管他们的,他们已经丢掉那个包袱了。

现在电影的主要观众群是90后,所以我一直在调剧本,是不是加一个90后的角色呢?后来我又想了一个不同的方向,所以现在还是在调剧本的过程中。

第一财经:你说现在仍有困惑,这困惑是什么?

陈可辛:我任何时候都困惑。你拍了一部电影很卖钱,下一部更难拍。永远不会到一个阶段说,你以后可以很享受了,没有。成功带给你的是更大的压力。每一次,你前面的成功都会重新洗牌,一直到今天,我们每部电影上映前,都没底气,好像觉得完蛋了。每次都是这样,那累积了那么多年,是干吗呢?

但这不代表牢骚。我是非常乐观的人,虽然永远有困惑,但我会想办法解决。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荒谬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没有规则,但仍然是我做电影那么多年遇到的最好的时代。

第一财经:电影现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导演这个工作能做到七八十岁,你最想拍什么?

陈可辛: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想拍的。尽管我有很多的困惑、压力和障碍,我都会找到一个方法,把这些障碍变成好的事情。所以我还是很幸运的,每次还是能做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每次别人问我,我都说,我只能继续做现在的东西,继续这样去困惑,继续这样没底气,但继续这样享受成果的快乐。每次都是这样循环、循环,再循环,希望能做到80岁。

人物链接

陈可辛

上世纪80年代,陈可辛出任吴宇森影片《英雄无泪》的监制,踏入电影圈。1992年,他与曾志伟等成立电影人制作公司(UFO),制作了一系列影片,其中他执导的《甜蜜蜜》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赢得九项大奖。2005年的《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2013年执导影片《中国合伙人》上映,次年推出《亲爱的》。2016年,陈可辛监制的《七月与安生》横扫香港金像奖与台湾金马奖,新人导演曾国祥成为年度黑马,周冬雨与马思纯也成功晋升金马影后。4月27日,又一部由陈可辛监制的《喜欢你》将上映。他受到广泛关注的电影《李娜》仍在筹备中。

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