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华尔街大行财报季春风得意 去监管预期持续高涨

2017-04-20 21:20:5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美国进入财报季,去年至今股价暴涨的各大银行似乎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汇丰集团以及最新公布财报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都表现亮眼,各大银行在交易业务(FICC,即固定收益、外汇及大宗商品业务)上获利颇丰,不过向来以FICC见长的高盛一季度表现平平。

4月19日,摩根士丹利宣布,截至2017年3月31日第一季度末,净收入97亿美元,上一年同期为78亿美元;本季度净盈利19亿美元,摊薄后每股净盈利1.00美元,上一年同期净盈利11亿美元,摊薄后每股净盈利0.55美元。财报公布后其股价大涨近2%。“摩根士丹利取得了近年来最强劲的季度业绩。随着市场条件的改善,公司所有业务均表现良好。”大摩CEO高闻(James P. Gorman)表示。

令人惊讶的是,大摩的FICC业务营收高达17.1亿美元,几乎较一年前翻倍,罕见地超越了高盛(16.9亿美元)。此外,各界认为,如果去监管能够推行,银行股业绩将继续大幅上升。近期也不乏分析师推测,美联储可能会放松“压力测试”的标准和频率,一旦落实,这将是华尔街的最大福音。

华尔街大行2017年一季度业绩情况。来自WSJ

交易业务表现亮眼

本周三,大摩公布业绩显示,其一季度销售和交易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表现强劲。机构证券业务录得净收入52亿美元,显示出公司销售和交易业务表现强劲,承销业务较去年同期翻倍,ROE也是两年内头一次增幅超过10%。

也就在前一天,高盛公布一季度财报显示,净盈利为22.6亿美元,摊薄后每股净盈利5.15美元,净收入为80.3亿美元。数据都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但却低于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华尔街普遍认为,对于大摩而言,这一季度最大成就是——交易业务即FICC业务击败了高盛。回顾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除了今年一季度外,大摩仅在2011年的某个季度跑赢过高盛。2011年正值欧债危机的动荡时期,高盛的执行层当时要求缩小交易量。而这两家顶级头行之间的较量已经持续了许久,甚至在二者业务模式产生分化后仍然持续。如今,大摩已经不断转向零售经纪业务,而高盛仍然以其投行业务和交易能力见长。

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发展较早,市场容量大、成交活跃、市场较成熟,在国外大投行中均占据较重要的业务地位,且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较大。FICC业务在国外投行业务的总收入中占据50%以上,而国内金融机构在FICC的路上走得远近不一,各机构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业务特点有所侧重。

FICC业务中,FI是Fixed Income的缩写,意为固定收益业务,第一个C代表Currency,即外汇业务,第二个C代表Commodities,即大宗商品。FICC业务包括利率产品、信贷产品、抵押贷款、货币和商品。一般而言,交易业务量较大的银行在今年一季度几乎都表现亮眼,因为投资者往往都会在新的一年开始时调整资产组合。

高盛CFO Marty Chavez认为,“由于近期市场波动率很小,这就令人无法捕捉由价格变动而产生的交易机会。例如,美国原油价格在过去两年间从未如此的稳定,从去年12月至今始终维持在50—55美元/桶的区间。”他认为,这严重打击了高盛的盈利,因为高盛在商品交易量方面远远大于其他对手。

“不过,交易业务瞬息万变,可能一个策略错了,就会导致整体业绩大相径庭。”某美资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也正是因为近几个季度的盈利,大摩已经是华尔街资本金最充足的银行,其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ommon Equity Tier 1)比例高达16.6%,高盛为12.2%。普通股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银行所发行的普通股及保留溢利。

除了大摩,领跑财报季的摩根大通表现出色,其中交易业务也作出了主要贡献。一季度,摩根大通整个公司净收益高达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净收入256亿美元,增长6%。

摩根大通财报分析称,非利差收入则主要受益于大幅增长的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摩根大通企业和投资银行业务净利润同比增长64%至32亿美元,占到整个摩根大通净收益的一半;其中投行佣金业务收入上涨37%至18亿美元,继续稳居全球首位。此外,其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10%至1.8万亿美元,也创出了新高。

华尔街大行期待“去监管”

华尔街大行在过去几个季度业绩亮眼,而未来其股价能否继续攀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的去监管政策能否落实。

在金融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孕育而生,为原先宛如“脱缰野马”的银行业戴上了镣铐,这也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监管法案,尽管其的确确保了银行体系的安全性,但也增加了诸多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然而,随着特朗普的上台,一切似乎都将会改变。 2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总统行政令,要求财政部全面重审这项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国各大银行股价随即大幅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主席耶伦于2月14日详谈了其对去监管的看法,而致力于监管的美联储理事Daniel Tarullo 10日宣布将提前离任;此外在13日晚间,高盛前高管努钦正式当选美国财政部部长,这种从业界到监管层的“旋转门”似乎也对去监管有利。

此次,高闻也表示,美联储的压力测试对银行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能够微调,将大大推动银行股表现。例如,美联储是否能够允许银行在正常时期回购更多股份;美联储的“压力测试”是否可以每两年进行一次,而不是每年进行。

某银行投行部高管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没有一家银行是不痛恨美联储的年度压力测试的,且各大监管机构的目标有时候甚至可能出现冲突。”尽管银行家承认压力测试确保了体系的安全,但他们希望一个更为量化的监测,减少不可测性。

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的银行压力测试,即在一系列极端不利的经济环境假设下,测试银行的贷款和证券化资产是否安全,旨在防范2007-2009年美国信贷危机重演。银行压力测试还被美联储用来参考是否批准银行的股息分派或股份回购方案——早在2012年,美联储就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否决了花旗集团的股份回购方案。这也可能强烈打击部分银行的股价。

如今,投者资者也愈发期待银行股的表现,除了去监管预期,这部分是因为美联储近几个月两次加息,且未来再次加息预期高涨,这对于交易业务而言是好事,投资者开始购买更多利率衍生产品,对冲未来的利率上升压力。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