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他用彩色胶卷,拍下文革期间的魔幻中国

2017-04-15 10:44:45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北大荒知识青年的日常生活系列之一(本文图片提供:中信出版社)

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局部)

1968年,一批知青从黑龙江大兴岛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翁乃强在《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社当摄影记者已有四年,他也背着相机,出现在这批拖船上。

狭窄的船上挤满了人。大家穿着相似的蓝棉布上衣、斜跨军绿色布包,与背景同样色调的水草、天空相融。拥挤在一起的年轻人们,相互沉默不语,脸上似乎透出疲倦。船中间有一位侧身站立的女孩,一缕刘海从帽檐处露出来,闭着眼,微微皱眉,内心似有波动。翁乃强觉得这个安静的场景有种动人的力量,于是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了下来。

2011年,在北京做律师的陈秀改在这张照片里认出了自己。她特地找到翁乃强当面致谢,还拉他去参加“荒友”聚会。那张照片中18岁的她,如今已67岁。

“历史照片很有意思,记录的是平凡人的生活。我很喜欢纪实摄影,从里面看到环境变了、人变了,也看到社会的发展。”80岁的翁乃强刚从海南过冬回到北京,在望京工作室里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

他在两只老派的白瓷杯里冲泡了速溶咖啡,端出来请记者喝。茶几上放着两盒招待客人的点心。在这个两室一厅的公寓套间里,存放着数不胜数的照片、底片、画册,是他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宝藏。

2006年北京华辰秋拍,翁乃强的《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被拍出22万元的价格。随后,有更多他拍摄的文革时期的作品发表,并广为传播。

文革题材的摄影作品并不少见,人们之所以被翁乃强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为很少见到这一时期的彩色照片。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一角,向底下欢呼的红卫兵脱帽致意,墙面略带斑驳的砖红色、蓝色天空中飘起旗帜的鲜红色、还有角落一丛树木的葱绿色,都给人以魔幻又现实的深刻印象。

“当时周总理和负责外事工作的廖承志都很重视《人民中国》,我们是用外汇进口的彩色胶卷。外面根本没有冲洗彩色片的地方,所以在进口胶卷的同时,也要买好配套药水,回来自己手工冲洗照片。六个瓶子摆开,还要用温度计量,温度正负不能相差多少,再一个一个地倒。”他回忆,当时一个反转片的价格,能买三至五个彩色胶卷,或是二、三十个黑白胶卷。

在里屋的写字台上,他用原本装巧克力的塑料盒保存着许多当时冲洗出来的底片正片。大部分都没来得及发表,就成了如今珍贵的历史资料。退休后,他开始慢慢地整理以前的照片,其中很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民间私人藏家收藏。

除了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还有知青开发北大荒,翁乃强以记者身份见证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比如1966年大串联,1977年恢复高考,1971年“乒乓外交”,1976年毛主席纪念堂落成。那时他的家就在王府井的校尉胡同,往往一有什么大新闻,他就背上相机跑到天安门广场去,一蹲就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