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现象级反腐剧归来, 以“人民的名义”

2017-04-07 07:20:5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人民的名义》海报

“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走红有些非同寻常。没有小鲜肉,不是大IP,向来是收视率重灾区的主旋律电视剧,竟然激发了大批年轻观众的“追剧”狂潮。自3月28日在湖南卫视的黄金档期开播,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引发全民终极猜想,话题讨论花样翻新,已然成为现象级。

“反腐”对于老百姓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十八大以来,“打虎”力度之大、频次之高,有目共睹。只是人们往往只能从短短百余字的新闻中,猜测落马官员贪腐之严重程度,案情的披露也基本点到为止,违纪细节引人浮想联翩,而《人民的名义》所展现的官场溃败,远远突破了观众的想象力。

不同于《我不是潘金莲》隔靴搔痒式的暗讽,《人民的名义》是赤裸裸的明喻。第一集就扯出一个项目处处长,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却用一整个豪宅藏污纳秽,冰箱、床底、整整一面墙的百元大钞,令人震惊。这突破想象力的剧情,并非虚构,而是来源于真实,随着电视剧中官员粉墨登场,背后的原型呼之欲出,引人深思。

此前,反腐题材电视剧迫于政策压力淡出多年,被誉为“政治小说第一人”的编剧周梅森曾公开透露:“我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戏的审查如走钢丝,几乎都要几百处改动,最后一部戏《我本英雄》几乎被枪毙。孤军奋战至今,也只能退出。”转折出现在两年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力邀周梅森重启创作。答应了老友的请求后,为写好这部剧,周梅森亲自跑到南京浦口检察院体验生活,采访了大量的落马官员,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周梅森的感慨是:“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