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胡萝卜加大棒” 最严宏观审慎考核来了

2017-03-28 22:40:2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3月底,银行就将迎来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首次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大考。这也成为悬在市场头上的一把“利剑”。从近期资金市场价格一度飙升可以看出,MPA考核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的此次MPA考核,到底与之前有什么不同?银行想要达标需要重点注意哪些关键性指标?万一不达标的话,又会有怎样的后果?

MPA大考

2016年10月,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的广义信贷指标进行测算,并拟于今年一季度起纳入正式考核。更早前,自2016年起,央行便将2011年开始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了MPA。

MPA重点考核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这七大类共有14个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总损失吸收能力(暂未纳入)、广义信贷、委托贷款、同业负债、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遵守准备金制度情况、利率定价、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它们在各自类别里占不同分值。

MPA考核,央行并非执行同一标准,而是按照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的分类实行差别化的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七大类每一类得分(总分100分)均在90分以上的,将是央行眼里的“好孩子”,被评为A档机构;在达标线60分以上的是“普通孩子”,B档机构;而60分以下的“熊孩子”则落入C档。

需要注意的是,不想当难度太大的“好孩子”而只想成为“普通孩子”,也不容易。如果资本和杠杆情况、定价行为中任意一项不达标,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中任意两项及以上不达标,也将沦为“熊孩子”。

听话的好孩子有糖吃,不听话的熊孩子就要挨板子。央行将分别给予MPA考核的三档机构最优激励、正常激励以及惩罚。

“现在来看,央行的惩罚措施并不是很透明。除了对C档机构实施约束性的差别准备金率,流动性的惩罚措施、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甚至是窗口指导等都有可能。”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表示。

有分析还表示,央行可能对A档机构实施奖励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可按1.1~1.3倍,正常情况下为1.1倍。对C档机构最直接的就是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变为0.9~0.7倍,正常情况下为0.9倍。

同时,有外媒报道,年初央行曾公告,自2月3日起对不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再加100个基点。此外,央行此前公布的2017年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名单,对比2016年,宁波银行和贵阳银行未列其中,据称可能和去年MPA考核结果不达标有关。另据媒体报道,南京银行则被暂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对象资格3个月,可能也与MPA考核有关。

天风证券研报分析称,按照央行规定,MLF要求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一级交易商,因此MLF投放对象应是MPA考核达标的一级交易商。

两大重点:广义信贷和资本充足率

“当前来说,‘去杠杆’任务较重,M2(广义信贷)增速不算低,信贷增速也不低,而房地产有泡沫加上企业杠杆率在上升,对于监管而言,就要有比较针对性的措施。”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第一财经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