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沈丁立:世界需要受到管制的全球化

2017-03-28 20:40:2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关于全球化的辩论正趋激烈。并非各国都是全球化之赢家,更非人人都可从全球化中得益。

看看全球化在欧洲的发展,因为这一地区是全球化的地区发展最为发达之所在。伴随全球化,欧盟统一市场日益简化其对体系内人流、货流以及投资的限制,这剧烈冲击传统的国家治理,并产生复杂后果。一方面,这无疑降低了国际流动的运行成本,欧元诞生之后尤其如此。同时,由于内部边界的削弱,成员间劳动力流动变得容易,体系内部生产力要素的交换空前简易,这加剧了系统财富的产生。

另一方面,欧盟各国发展水平不一。那些在冷战结束后加入欧盟的苏联与华约成员国家的发展水平,与“老欧洲”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准尤其存在差距。欧盟东扩之所以具有动力,在于中东欧国家有意通过加入欧盟获得发展资源与西方认同,以及欧盟传统大国愿意提供发展资源来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全球化发展在欧洲突飞猛进,因此有着互利基础,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加速。

然而,欧盟各地民众对全球化的个体感受未必与此一致。一旦西欧劳动力市场充斥着来自中东欧的移民,本地民众的反感就容易上升。加上来自中东北非的大量难民以及非法移民的急速涌入,加上欧洲大陆遭遇的此起彼伏的严重恐怖袭击,英国脱欧就成为了现实。如果对全球化的负能量不愿承认或不予理解,就不可能对症下药予以缓解,恐怕更多“黑天鹅”还将展翅飞翔。

有人称中国是全球化的大赢家,但事实显得更为复杂。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伴随着中国劳动力与国际资本的快速结合,中国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显著进步,并崛起为世界新兴大国。但不可否认,在现代化过程中,至少中国的环境生态受到了严重冲击。

当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比起数十年前出现严重恶化,地表水与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表层土壤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威胁,冰川显著退化。简言之,中国正面临再也不能忽视的生态危机。即使沙漠化与空气质量恶化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局部改善,但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壤的重金属化将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长期挑战,这影响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质量。全面修复环境,中国实在任重道远。

而这一切,与全球化有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劣势,即人多国穷,可以反过来变成竞争优势,因为这更容易带来招商引资的成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来资本非常友善,一度给予外资以超国民待遇,而缺乏相应的环境准入立法或在立法后予以严格执行。而缺乏设定严格环保标准的全球化,极易带来生态与环境污染的全球流动。短期的经济腾飞与长期的生态与健康损益比较,孰轻孰重,有待历史评说。

在此意义上,全球化的两面性亟须正视。全球化最大效率地创造了体系财富,但也快速产生了次区域间与个体间财富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同时,全球化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污染。如果减排不善,极易导致地区甚至全球生态危机,给国家与国际治理带来灾难。

即便如此,全球化仍在扩展。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资本必将继续跨国扩张。欠发达国家往往继续以低环保标准欢迎外资。因此,国家间以经济发展为追求的平衡,与国家内部民众间就业与收入相对差距扩大的矛盾,仍在延续。这就是“黑天鹅”产生的总根源。如果不予重视,“黑天鹅”还将再现。“黑天鹅”其实有迹可循,其带来的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