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戈尔巴乔夫当年的决策,都有这位苏联老臣的烙印

2017-03-24 11:56:01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切尔尼亚耶夫日记手稿

1990年,切尔尼亚耶夫(右二)与戈尔巴乔夫和夫人赖莎,以及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在戴维营。

苏东剧变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似乎可谈之处不多了。尘埃落定,当初的懊恼也好,兴奋也好,都逐渐淡去。3月12日,一个名叫阿纳托利•切尔尼亚耶夫(Anatoly Chernyaev)的俄罗斯人以95岁高龄去世,他的身份是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最后一任外事部长,事实上也是戈尔巴乔夫当初的助理,虽然称得上“位极人臣”,但基于戈尔巴乔夫政府的特殊性,以及他本人低调实干的作风,切尔尼亚耶夫并不显山露水,更没有叶利钦那样的野心。但是,他留下的关于苏联政治的资料,却汇成了一个足以让人重新提起兴趣的档案宝库。

互联网上有切尔尼亚耶夫的俄语访谈视频,他长着一张标准的俄国脸,白发,留着唇髭,眉头时刻紧锁,十分凝重的样子。但他说着说着话会抽抽地笑起来,直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个样子,却很不像一般的俄罗斯人。据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礼宾处处长弗拉基米尔•舍甫琴科说,切尔尼亚耶夫待人特有礼貌,这跟他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以及在捷克斯洛伐克工作过、接受过民主训练有关。

他的书早在2001年就被国内的苏东问题翻译专家徐葵等人译介了进来,名为《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下称《六年》)。今年1月,当代世界出版社又推出了他与阿•加尔金在大量内部文献基础上合写的《戈尔巴乔夫与德国问题》。《六年》中的句句话都有来历,都有切尔尼亚耶夫自己的日记为证,他的日记不仅翔实到录入了很多会议的发言纪要,而且加入了代表常识的点评。

据书中所讲,他跟戈尔巴乔夫相识是1972年,那时他已担任了十年之久与社会主义阵营里其他共产党相互联络的工作。戈尔巴乔夫呢,当时是斯塔夫罗波尔的一把手,出访比利时和荷兰时,两人在一起交谈颇多:

“我对他颇感欣赏……好像人们不需要翻译就能听懂他的话。他在地方级的党的领袖中是明显以其非凡经历和工作热忱超群出众的,热衷于改变,纠正,改善,组织,‘给予推动’,使大家‘震撼起来’。我们坐汽车走遍了比利时,甚至到荷兰张望了一下。我们坐在一起,他几乎不向两边看,尽管他是第一次到西方。他扶着我的胳膊,一次又一次地向我‘论证’,在斯塔夫罗波尔必须做这件事,做那件事……”

“我居然没有记下来”——查切尔尼亚耶夫1972年的日记,就知道他没有记录跟戈尔巴乔夫初识的细节,他自己后来也感到遗憾,加了一个注解。这真是一个天生的助理,尽可能详细地留下记录,是他自视的责任,并不是为了将来爆什么猛料。

他忠于戈尔巴乔夫,在他所有的回忆录里都如此,只因他认定戈氏是真正实干的改革派,有性格缺陷,但称得起是“身付家国”。

早在1984年安德罗波夫病重时,戈尔巴乔夫就受到了久旱甘霖般的期待。但是,虎头蛇尾的情况,在东欧领导人中并不鲜见:齐奥塞斯库刚上台时,也让国内国外“耳目一新”,思维活跃,积极同西方对话,谁能想到他的结局。就是勃列日涅夫,作为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切尔尼亚耶夫也肯定了他作为谈判家的才能。尤其1972年,美国轰炸越南,支持法国蓬皮杜上台,但勃列日涅夫还是很认真地准备尼克松的莫斯科访问。切尔尼亚耶夫和其他几个人组成了领袖的笔杆子团队,勃列日涅夫非常细致地审他们拟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