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北大课题组:经济开局平稳,触底回升尚早

2017-03-22 00:01:1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2016年下半年开始企稳的实体经济,今年开局继续平稳,一季度GDP保持强劲增长,同比增速达6.8%,余下三季度增速将会逐步放缓至6.5%。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6.6%左右。

21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举办的“2017两会后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课题组对2017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如上预判,并认为实体经济开局平稳,触底回升为时尚早。

2017年开局乐观

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速从去年12月的6.0%加快至6.3%,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自去年12月的6.5%加快至8.9%;基建类投资同比增幅大幅增长27.3%,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6%。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央宣布将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由6.5~7.0%下调为6.5%左右,2017年政策重心调整为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遏制金融风险和资产泡沫。对于保持扩张财政政策,课题组估算,2017年预算财政赤字GDP占比实际超过4%。货币政策已收紧,金融去杠杆已成为政策重心。政策性利率逐步上调,今年有望继续上调10~20个基点。

针对2016年中国经济仍获得6.7%的增长、重夺全球增速第一、2017年头两个月经济数据也相对乐观的局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认为,在投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的前提下,中国经济要实现稳增长只能靠投资率。

与之相对应的,是金融的过度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脱节。他提到,过去10年,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节节升高,已达9.5%。与此同时,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却在下滑,2016年,近25万亿的新增融资量只带来了5万亿~6万亿的GDP增长。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与经济增长和固定资本形成之间没有关系。

刘俏提到,从长远来讲,重塑微观基础是中国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企业减负、创新体系的建设、私有产权的保护等必须加速。

迎接挑战

在分析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提到,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力量影响着经济。从短期力量来看,偶发与随机产生的各种力量给经济造成的冲击在连续不断地发生,并将影响未来10年、甚至是20年。

比如,全球化退潮和地缘政治紧张的深层经济力量。全球化力量将削弱,地缘政治处于大变动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当大程度依赖于全球化,中国发展需要应对全球化削弱带来的挑战。

其次,公共服务需求和政府规模扩大。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人民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收入上升而快速增加。政府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瓦格纳定律(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会提高)在起作用。一方面中国减税增进企业活力的空间减少,另一方面也需要改革财政体系,更高效率、更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成为配置占GDP比重越来越大资源份额的主体。解决不好这个挑战,我们既会失去效率,也得不到公平。

再者,农业生产率提高相对缓慢,影响结构变化速度。以及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是最大的市场体制短板和挑战。中国在未来20~30年内,将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挑战。可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需要持续地将劳动力进行两个再配置。这都需要一个灵活的、富于效率的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的两个再配置,其一发生在产业间。具体表现在,低效的行业衰退萎缩,高效的行业兴盛起来,低技术行业衰落,高技术行业兴起。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缩减,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劳动力市场就需要把就业者从衰落的部门配置到兴盛的部门;另一个发生在地理空间上,即遵从市场规律,追逐产业集聚,将劳动力配置到有前途的城市里。

他认为,这些挑战正摆在当前中国人的面前,我们需要根据条件变化不断地迎接挑战,慢慢解决。

此外,为解决构性失衡的问题,当前政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比如严格的购房令、严格的再融资审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称,这些行政手段可能在短期内非常有效,但必须意识到行政干预对市场的扭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