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正文

粤港澳湾区跃升“十三五”中国经济第四极(3)

2017-03-20 22:41:19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他认为,在未来,不论是高铁、机场还是其他重大项目,都不能仅考虑跨境的问题,而要综合考虑两个城市内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以全局的、系统的眼光,站在深港两地交通大系统的角度统一规划。

珠三角九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地区融合之间的矛盾也备受关注。“湾区”比“地区”城市间的界限更模糊,更强调融合发展,比如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均等、消费水平相当。

在陈广汉看来,与世界著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差距还很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不畅通。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境流动的增加,不光是经济层面,整个城市的分工问题都提出来了,“而社会融合比经济合作难度更大。比如,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的国民待遇问题,他们的养老、教育等如何与内地的体系对接。”

旧金山湾区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上,广东省政协澳门区委员杨道匡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港澳居民在通过深圳北站高铁的时候,不能像内地居民一样在自助机上取票进入,必须在窗口审核后才可以。一到节假日排队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为了防止误车,很多居民需要提前一天过关。他希望能“完善高铁的营运管理,让港澳居民享受国民待遇”。

此外,环境问题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另一大难点。胡刚表示,如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喜欢集聚在气候环境条件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是湾区。但是,珠三角过去的工业化带来了土壤、水、空气污染的问题,这些污染治理起来又很困难,即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重工业,比如造船、电厂等。同时,珠江湾周边很多城市都在填海,从长远来说,这已经对湾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如果强行对其过高要求,GDP会掉下来,这样不行。所以转型升级要慢慢转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胡刚说。

彭澎也认为,要把“宜居”放在重要位置。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珠三角房价高企、土地与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环境压力很大、交通拥堵严重。但是,湾区不能只给政府带来“高大上”,带给民众的却只是一个概念或是房地产炒作。

企业登陆湾区,深圳有优势

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谭刚称,“十三五”规划之初,国家提出了三个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即“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而在珠三角缺少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定位,深圳就在思考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2014年初,深圳在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将发展湾区经济作为主导型的战略。当然,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说法正式提出来之前,当地对该湾区的称呼也有多个版本,包括深圳湾区和深港湾区等。

随后,深圳的部分行政区开始积极筹划。就以腾讯、中兴等明星科技企业云集的南山区来说,第一财经记者从区政府拿到的一份“南山区打造深圳湾区经济之核研究报告”显示,该区早在2014年就调研和评估在湾区中的优势,以及如何融入湾区的发展。

上述报告称,南山区地处珠江入海口和广深港国际大都会中心节点上,与香港隔海相望。并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深圳湾口岸,随着西部通道贯通、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建设的推进,加上万吨级的妈湾港、赤湾码头和蛇口集装箱码头,形成了湾区经济必备的交通网络优势。